功绩远超张居正林则徐而悲催的于谦戚继光
神人于谦
一、父亲于仁
于家是标准的官宦世家,自于谦可考的八世祖开始,一直到于谦,九代只有一个人从来没做过官,那就是于谦他爹于仁。于仁之所以不做官,不是因为他没机会,而是因为他不愿意。于仁是个儒生,是个标准的君子。我们说一般儒生的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于仁很奇怪,他只想独善其身,从来就没想过要飞黄腾达。不是他没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只是他觉得官场太黑暗,而自己秉性率真,很难适应官场的虚与委蛇,所以索性一生也不去趟那趟浑水。
有一次,一个大雪天,于仁抱着小于谦在院子里赏雪,突然听到墙外有孩子的哭泣声,于仁就赶快出门来看。只见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一身破烂衣裳,正蹲在墙角里哭。于仁上前仔细询问才知道,孩子是个孤儿,父亲早死了,只跟着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最近病了,男孩到集市上卖木炭,卖完木炭后拿钱准备给母亲买药、买米,却不小心把卖炭的钱丢了。孩子无法回去见母亲,只得躲在墙角里哭。于仁了解了情况之后,赶快人仆人拿钱陪这个孩子买了药、买了米,并一直把这孩子送回家,后来他还常常接济这个孩子,而这种接济只是这位于善人所干过的善事中微不足道的一起。
于仁喜欢做慈善,只能说明他很善良,还有一件事,更能看出他的道德与胸襟。因为于家是当地的名门,所以于家年终祭祖什么的都会请一些朋友,搞一些宴会。每次大家都奇怪,有一个年纪很大,样子像是历经了沧桑的老太太,都会坐在于家筵席的上首,于仁就像儿子一样对这个老太太是毕恭毕敬。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于仁的母亲,于谦的祖母,可后来一打听,根本就不是,于仁的母亲早已去世多年,而这个被于家上下如此尊奉的老太太不过是于家一个姓苗的老仆人。那么,于仁为什么多年以来要对一个仆人如此尊敬呢?是不是这个老仆人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还是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救过于家老小的命?其实都不是,于仁的答案只是“彼逮事吾祖,吾敢慢焉?”意思就是这位老人家是我们于家的老仆人了,她曾经照顾过我的父亲,甚至侍奉过我的祖父,现在她老了,既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就应该像小辈、像子女一样来尊奉她,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对一个仆人尚能如此,于仁的道德、胸怀,可见一斑。有这样的父亲,于谦又怎能不受影响呢?当然,如果于仁只是这样言传身教,固然会对于谦的品质塑造产生影响,但还很难直接影响于谦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独特的自我教育下的人生观。
二、于谦的自我期望
教育学上有一种现象,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又被称作是“自我期望效应”或“自我验证效应”。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就是只要你坚信,你就会心想事成!用一句俗语来概括一下,叫“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用一句哲理来概括一下,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信念,只有你自己,才能给你自己力量!用教育学的理念来概括一下,就是最大的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教育!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下,成就属于自己的期望与未来。于谦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是一种信念的展示。要知道他写这诗的时候才不过十七岁,他这时候的人生还谈不上经历过什么值得“粉身碎骨”的事儿,可他还是这么说,这就说明这种“不怕”后面所隐含的坚强的信念与力量,其实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望与暗示。在这种期望与暗示之下,少年于谦在自我心中形成了一种崇高的价值判断。能形成自我的人生观,一个人就真正地走上了自我教育的阶段,也就是走上了成熟的人生阶段。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自我期望,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于谦表现出远异于那个年龄阶段的男孩的勇气和自信,所以他卓然不群。
于谦八岁的时候,他被送到私塾里读书。上学第一天,老师一看这个学生就很喜欢,就问他会不会认字,读没读过书。结果小于谦很深沉,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连话都没回一句。这下老师反倒不相信了,就出了个对联考考他。老师手一指在旁边抱着柱子玩耍的小同学,说“手攀屋柱团团转”。这话刚说完,小于谦小手一伸指着正在楼梯边玩耍的同学,应声回答说“脚踏楼梯步步高”。老师心里一惊,回头一看从楼梯上下来的同学,张口又问一对,说“三跳跳落地”。小于谦小手向天指,张口就答:“一飞飞上天!”老师当时大为感慨,说“此子长大非凡器也”。
于谦十岁的时候,有一次,钱塘一位姓李的知县到于家来找于谦的父亲于仁。刚好于仁不在家,李知县进得院来,只见院中数枝杏花含苞待放,就顺口说道:“庭前花始放。”正沉吟间,忽听一清脆童声朗朗接道:“阁下李先生。”李知县抬头一看,庭中站立的正是于仁十岁的儿子于谦。李知县才学有限,就嘲笑于谦说:“小孩子乱搭什么话,我说的是诗,是一句诗里的上联,你说我什么李先生,真是荒唐!”对于这样的人于谦也不客气,立刻回道:“我这阁下乃楼阁之下,李是指杏花桃李的李树,先生是先于杏花开放而生长,又岂是指你李大人!”那意思你李知县还是不要自作多情了吧!这一下李知县细细思量,突然明白“阁下李先生”对“庭前花始放”正是绝对,不由汗颜,只好无声离去。
十四岁的于谦参加童生试,而杭州知府名叫虞谦,正与于谦姓名同音。考前点名时,虞谦作为主考官点到于谦姓名,却不见于谦作答。虞谦便问因何不答。于谦上前躬身施礼说:“因为老师同名之音,师长有别,学生故不作答。”虞谦一看于谦如此谦恭便甚喜欢,随口便出了个上联,说:“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这可是一个绝妙的上联。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的魏国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名臣。这三个人只是起兴,虞谦实为引出“无忌”一词,是说他们之间尚且同名,彼此也无忌讳,你我之间虽然同名,你也不必忌讳。见知府如此大度,十四岁的于谦莞尔一笑,随即朗声答道:“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如果上联绝妙,这个下联更是妙到毫巅。张相如汉初大臣,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完璧归赵的名相,司马相如则是汉代大文学家。三人同名,自然引出“相如”一词。于谦的意思是说,虽然这三人都名相如,但实际上彼此间还是高下之别的,名虽相如,成就本领却并不相如。言下自是谦恭,仿佛是说自己虽与知府同名,才学却并不相如。但话里有话,少年人的凌云之志正是隐约可见。虞谦大为激赏,认为十四岁的于谦睿智机敏,雍容有度。
三、于谦故事
明宣宗皇帝登极之后,对于谦尤为欣赏,尤其喜欢听他说话。《明史》说于谦“风骨秀峻,音吐鸿畅,每奏对,帝必为之倾听。”就是说于谦的口才和气质让宣宗皇帝极为折服,每次但凡是于谦开口讲话,宣宗都要“倾听”。听的种类有很多种,但除了不得不听和听了也当耳旁风这两特殊情况之外,在愿听、想听的层次里,“倾听”绝对可以算是最高级别,最高境界。那境界比聆听还要高,那就是倾心的聆听啊!也就是听得非常专著与投入,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了。宣宗也是于谦的超级粉丝啊!
一般认为,一个人口才特别好,未必行动能力强,甚至一个人如果是“语言的巨人”,反过来就有是“行动的矮子”的风险。这也是“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人们心中留下的一个误区。这种误区甚至从孔子那会儿就形成了,他就劝人说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就是让人要踏实干事少说话。但这种观点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角度看,明显过时了。现代公共关系学要求我们既要“敏于事”,又要“敏于言”。所以连孔子他自己其实也是个“敏于言”的典型,他要口才不好,他能当上我们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好老师吗?他要口才不好,哪来的那本记载他名人名言的《论语》呢?所以口才好和行动能力强,这并不矛盾,有时候还很统一,于谦就是。再难的现实也难不倒他于谦,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现实的人!他就是鲁迅先生笔下那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正的勇士!
惩治官场腐败。于谦打击了很多贪官污吏,并使得很多清廉、能干的循吏得到重用,就从这一点说,他的行政能力就不一般。《明史》说,于谦一上任,轻车简从,深入各地,“察时事所宜兴革”,立刻为两省官场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救灾。事实上,宣宗皇帝作为于谦的粉丝,虽然特别欣赏于谦的气质与口才,但他之所以让于谦连升n级去当主管两省的巡抚,也实在是因为他看出了于谦对百姓、对家国天下,有一份他人所不能有的悲悯之心。于谦任巡抚的山西与河南两省,在当时是灾情最为沉重的两个地方。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旱情不断;河南地处黄河腹地,水情不断。事实上,历史上数次最大的水旱灾情,沉淀在史书中的名称,都被叫做是“晋豫奇荒”!水旱两重天,一年灾不断,于谦的十八年巡抚生涯,正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于谦为了救灾,为了治荒,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硬是在十八年巡抚任上熬白了鬂发。宣德九年,即公元1434年,山西、河南因为干旱爆发了大面积的蝗虫灾害,《宣宗实录》记载当时的惨景,已至“禾苗皆光”。于谦心忧如焚,一边组织赈灾,一边组织灭蝗,但限于当时农业社会的生产手段,对这一类天灾,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于谦为此痛心不已,写下过这样的《荒村》诗: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作为两省巡抚,看到百姓饱受蝗灾之苦,于谦自己心中也充满了自责与痛苦。他不辞辛劳,一地一地视察,一村一村的抚慰,总是出现在抗灾第一线。他甚至不惜向老农请教,不惜遍寻各地贤哲高人,希望能找到抗灾的妙方,能求到解救百姓的良策。有一次,在山西抗灾期间,身为三品巡抚的于谦终于按捺不住,带领着手下的衙署人员,跟着农民一起下到地里,亲自动手去捕捉蝗虫。百姓看到于谦于大人在地里灭蝗的憔悴身影,无不感动得落泪。梁晋父老由此认定于谦才是真正属于这块土地的好官。
有一次,黄河在汛期里再次发大水,随着大雨连绵,洪水一寸一寸的涨高,漫堤、破堤的险情随时会爆发。于谦亲率下属日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突然,一段堤岸出现险情,于谦情急之下脱下官服上前堵塞,并冒雨向苍天祈祷,说只要能度过险情,我于谦愿以身相代,代百姓受全部苦难结果,不知是否是于谦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了苍天,一时间风慢慢地停了,雨也慢慢地住了,洪水不再涨高,最终,堤岸经受住了考验,终于没有决堤,而桀骜不驯的黄河也终于恢复了平静。从此,于谦舍身护堤的传说成为晋豫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事儿。
关注民生,安抚灾民。于谦看到百姓的悲苦生活,他不仅难过,甚至常在文章和诗里充满内疚地自责。当然,于谦不是一个只知道自责的人,他爱惜百姓,不像一般的文人那样只停留在口头,他是两省巡抚,一方重臣,他的努力必将为更多的人带来实惠。就是在十八年救灾抗灾、救护百姓的艰难历程中,于谦一点点老去,甚至熬出了白发;就是在十八年救灾抗灾、救护百姓的艰难历程中,于谦远在故乡的父母相继病故,而他却不能在膝前尽孝;就是在十八年救灾抗灾、救护百姓的艰难历程中,于谦深爱的结发妻子在北京孤独病逝,而于谦竟不能见上她最后一面!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于谦在晋豫十八年,挽救了无数的灾民,平过无数的冤案,所以山西河南的老百姓都十分爱戴他,叫他于青天、于龙图,那就是说他是明代的包拯包青天。清廉的于谦要彻底离开河南与山西了,他居然在十八年辛苦工作之后,带走的也只有自己的几件破衣服和几本书,其他再无余财。这也因此为我们中国文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两袖清风”的典故。
北京保卫战。正统十三年秋,蒙古瓦剌大举进犯,王振挟持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下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等英宗在上木堡被俘,震惊京师,众官员不知所措。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国家大计皆完,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被升为兵部尚书。
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因害怕而再三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要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成为景帝。十月,景帝下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而蒙古瓦剌部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军窥伺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抵挡蒙古瓦剌,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
庚申,蒙古瓦剌窥伺德胜门。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蒙古瓦剌部首领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蒙古瓦剌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蒙古瓦剌的前锋。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王竑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蒙古瓦剌部首领的邀请没人理会,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北京保卫战,确保了明朝京师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它粉碎了也先图谋中原的企图,此后蒙古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同时,北京作为抵抗蒙古的最为重要的堡垒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为屏障的整体防御体系,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侵扰,确保了内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北京保卫战是一次壮举,是于谦人生中的最亮点。因此,于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虽然有拥立新君、保卫社稷的贡献,但于谦此后绝无居功自傲、把持朝政的行径。然而有谁能想到,在北京保卫战八年之后,即景泰八年(1457),这样一位品行卓然的功臣竟然被押赴刑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砍头。
夺门之变。北京保卫战后,也先考虑到军事行动不能达到目的,而明朝已经另立新君,手中的英宗失去了奇货可居的价值,遂改变策略,表示愿意将英宗送还,企图挑起明廷内讧,从中获利。景帝担心英宗回来后会威胁自己的皇帝宝座,本不希望英宗南归,然而朝中大臣多为英宗旧臣,要求景帝迎归英宗的呼声十分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景帝于景泰元(1450)八月派遣使臣迎接英宗还朝,并尊英宗为太上皇,居之于南宫。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英宗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竑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争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英宗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今云南澜沧江到保山腾冲一带)。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于谦儿子于冕被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于谦不愧是彻头彻尾的纯洁而且纯粹的英雄!
崇拜戚继光
这两天看郦波著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特崇拜戚继光!因为他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因为他判断力超强,因为他以身作则,因为他好学创新,因为他为人正直,因为……
俗话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海易,撼戚家军难。中国历史上被称作“*家军”只有此二人吧!
戚继光招兵,四要四不要。四要:一不要城里人,包括在市井里居住过的;二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或者做过事的人;三不要四十岁以上的和长得白的;四不要胆子小的和胆子特别大的。四要:一要标准的农民;二要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人;三要目光有神的人;四要见了官府有点害怕的人。一对照,发现我都不行。
戚继光军纪严明,军令如山,只要一声令下,就算你一肚子糊涂账能把你憋死,那你也得憋着。这就叫纪律。台州大战前,戚家军露宿街头和老百姓的屋檐下,无一人进入老百姓家中。恰逢大雨,百姓请戚继光进屋躲雨,戚继光说:“千人露立,吾何忍也?”这话说得淡如清风,但这事做得那真是皓如明月!平定倭寇后,戚继光被调往蓟州防边,并修长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明长城。刚到时,蓟州将士不服,认为南方士兵身体羸弱,执行军令不行。此时刚好要下大雨,雨一下,蓟州将士不等下令就一哄而散,躲雨去了。再看戚家军,因为没有戚继光的命令,大家都纹丝不动。雨一下就是一整天,三千戚家军一站就是一整天,一个动的没有,一个晕倒的也没有,那体质也是不得了的啊!远远望去,就像是雨中的一片森林!
戚继光横扫东南十二载,独领蓟州十六年。从军之后,经历大小百余战,从未有一败。这么说还是谦虚的,不是从未有一败,而几乎每一仗都是大胜,都是完胜。台州大捷一役,戚家军3000人队倭寇20000人,一月之内,十三战十三捷,歼敌5500,自己阵亡只有20人。牛田一战,戚家军连克倭寇营寨60座,大营三十里,戚家军6000将士,居然无一阵亡,实在是太牛了!横屿岛之战,全歼盘踞数年之久的倭寇数千,解救百姓3700人,而自己阵亡13人,这是明军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完美的歼灭战,更叫绝的是,此役戚继光亲自击鼓长达6小时,一般人擂个10分钟20分钟也就不照了,身体壮的功夫好的能坚持个把小时吧!仙游保卫战中,让人偷运大炮入城,却故意让倭寇劫走。倭寇用它攻城,火一点,结果城没炸开,自己人被炸死数百,原来戚继光把大炮后膛改薄了。这样的战绩,这样的伤亡比例,什么王翦、白起、卫青、霍去病,什么凯撒、腓特烈、亚历山大、汉尼拔,试问,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上天入地,谁人能比?
戚继光好学。跟俞大猷学棍法,跟谭纶学剑法,跟唐顺之学阵法,自创枪法和刀法,精于箭术,据说太极拳也是他发明的。戚继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是个诗人、作家,光诗歌留下来的就有250首,皆为明诗中的精品。其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军事学上的不朽名著。
戚继光特会做思想工作,是个非常好的“政委”。如援救台州时,1500名戚家军一夜急行军110里,还带着25斤辎重,又两顿饭没吃,就要直接上战场。士兵有点情绪,戚继光说:“饭就在这里,倭寇就在那里,打跑了倭寇,立刻回来吃饭”。要知道,是对阵9000倭寇啊!结果呢?毙敌1000多,除了阵亡的3人外其他人回来饭刚刚熟!戚继光自创了中国第一首军歌——《凯旋》鼓舞士气也是一例。
戚继光做事灵活,有原则但不死板,有几个真心朋友,像俞大猷、谭纶、汪道昆、张居正等。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是当以同怀视之”。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贬为广东总兵。一年后,罢官回家,到家时,闻弟弟已死,一夜之间,他须发尽白。接着,妻子王氏离家,又一年后,戚继光贫病交加中孤独地离开了人世,年仅60岁。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抗倭英雄!不是“之一”!
戚继光戚家军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功绩远超张居正林则徐而悲催的于谦戚继光》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