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九年一贯制办学兴利除弊及实施策略
前文叙述了九年一贯制的诸多好处,文章发出后,同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上海三新学校张校长表示:九年容易,一贯难。江苏镇江丹阳市试验学校诸校长认为:九年一贯制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衔接点不足,教研不配套等。也有人表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小学生没有升学任务,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多看一个学校初三的成绩,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中学。还有,很多方面都不应同样对待,而事实上又不得不整齐划一。
诚然,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就近入学、取消招生考试、缓解了小升初的压力,有利于义务教育的连贯性。
现阶段各地组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都是由一个区域内原有的中、小学校合并而成,硬件资源整合容易,教师队伍管理却面临较多新问题,如教师职称评聘、教学评价、工作量、考核、奖惩等诸多难题。不可否认,九年一贯制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贯制后,虽然人都在一个学校里,但是各人的心理角色转换却并不那么容易。面对这样的话题,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常常有较大的分歧。小学教师常常讨论的是在小学很好的学生咋到了中学就不行了呢?同样中学部的老师也常常在议论,小学教的学生为什么基础就没有打好呢?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得学校年级跨度大,管理难度增大,尤其对教师实行了绩效工资后,要求优绩优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中学教师课时负担量比小学高,实际效量却要低。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同样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导大都是原中、小学的领导,原先小学的领导对中学教学不了解,对中学老师不熟悉;原先中学的领导则对小学教学不了解,对小学老师也不熟悉。由于跨度较大,既要懂小学,又要懂中学的管理人员难免在教师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那么如何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统筹全局。在一贯制学校里,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应该体现在顾全大局上。为此,要特别强调校领导要从学校的大局出发,当好沟通中小学教师的桥梁,在中学老师面前多谈谈小学老师合理的成分,在小学教师面前要多谈谈中学教师的尽力之举。中小学老师间的互相了解与理解必将不断增加,这一定能有效地推进学校办学内涵方面的九年一贯制。多让教师们换位思考。有了领导的全局观念,有了中小学领导的换位思考,才会有中小学教师的人心齐。另外,校领导要能吃亏,利益面前让教师先上。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只有建立在全校教师人心“一贯制”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民主规范。要妥善解决因体制变化造成的教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光靠几个领导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一些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年度考核细则、教师晋升晋级、年终绩效工资分配等,更应放手让大家讨论。面临重大决策开教代会,遇到难题让教师讨论着解决,这同样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另外校领导还要能放权,不能事事把权抓住不放,该工会主席处理的自己绝不插手,该教导主任安排的就教导主任去安排。放权既是对下属工作能力的肯定,也是广集善意的举措。
管理分段。在强调一贯制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不同年级段之间的差异。六七岁的儿童不同于十四五岁的少年,教育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有着诸多不同。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的教师管理应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兼顾其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分段管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分段的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如:我们学校一至四年级为一段,五至六年级为一段,七至九年级为一段。分段管理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因学校规模扩大给教师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各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效益。当然,分段不等于分家,分段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它强调的是一贯制前提下的分段。这种管理,在尊重各段个性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各段之间的衔接。
综上所述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管理上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不可避免的制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当然,只要方法得当,管理到位,政策配套,投入加大,这种劣势也是可以转变的。随着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的不断深入,九年一贯制学校所特有的教师资源的巨大潜能一定能够得以开发,这种潜能必将化为教育质量的优势和办学效益的优势。所以我们一方面应结合学校规模等实际情况做好分析论证,另一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慎重权衡利弊,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
九年一贯制学校年级跨度大,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年龄、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差异大,必须分层次实施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谈到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时曾提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制较多,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最好的当然是九年一贯制了,这种学制最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解决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而且可合理安排课程,更有效地利用学时,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相应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形成并逐步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有的管理制度。
1.系统谋划。要把关键工作进行阶段性分解,逐步完善、解决。理顺规范学校内部管理网络,要求各部门负责人从制订工作计划直到检查、考核、评估,每环节都必须紧紧围绕九年一贯制这一办学思想来安排管理工作,在一贯制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要求各部门、各层面根据各自工作性质与特点,独立地开展工作与活动。
2.规范管理。学校要建立一系列精要、规范、便于操作、讲求实效的管理制度,包括:保证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的领导管理制度等;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规章、各级管理者岗位责任制度、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等;各层面、各项工作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如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要求以及学生学校生活常规、学生活动场所的活动规范等。
3.优化衔接。抓好中小学两段衔接点是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新格局的关键,中小学衔接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工作:处理好育人目标的衔接;处理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处理好师资队伍建设的衔接;处理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4.发展特色。九年一贯制学校开阔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学校的实力,更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建设,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5.系列教育。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素质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从小学一年级直至初中九年级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要用一以贯之的影响奠定学生思想、信念、理想的基础。
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初衷在于: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培养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加强教育的衔接,更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体现在学制的设置上,使教育的功能主要定位在发展而不在选拔,更符合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重组教育资源,使内部各因素能较均衡地运行,达到较高的效益。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场地、设施、设备等物力资源的共享,还有利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实现资源新的整合,提高办学效益。
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着教师人际关系和师资问题,学校领导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突破口,以融洽同事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是关键问题
学校都有不少各类规划计划方案,似乎一切工作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目标很明确。可是普遍的情况是:抓教学的,死盯着学生的学科成绩,成绩不错,于是乎上上下下都满意;抓德育的要求操场没有纸屑,卫生不错,学生在教室里没有声音,都正襟危坐。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经常问问自己,“我们办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3.如何管理、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难点问题
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应包括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任何一所学校,无不以教学质量为重,但教学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领导者的办学思想、工作作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从教师队伍的思想、文化、专业素养,到地域和家庭的文化氛围等,均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客观因素无力改变,那么只有从学校内部管理上下功夫。领导者要树立长远目标,要意识到:可以让教师吃点苦但不能让教师吃亏,可以要教师实干但要给教师带来实惠,可以要教师有作为但也要让教师有地位;要努力创设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追求课堂效率,规范学生行为,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教学和创新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立校本培训制度,立足本校谋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师生道德素质教育,关注特色教育,对孩子进行特色熏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不妨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4.积极探索并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分段养成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教学长期不协调,教材教法上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发展存在一定的断层现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可以把九年的教学行为,分成各个段来进行,特别注意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衔接和过度,形成和谐渐进的教学状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的适应过程。
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关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不等不靠,从自身上找原因、想对策,我们相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观点:九年一贯制办学兴利除弊及实施策略》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