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览这三年来抗菌药市场,化药什么原料的市场做的最大呢?毫无疑问是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销量第一。从十年前的8~9亿人民币,如今已增长到了四十多亿的巨大规模。因为它是新药?不是,它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研发上市的,是距今已经30年的老药了。是因为它高敏高效不可替代吗?也不是,可以替代它的药物多了去了。
原来氟苯尼考的市场远不到10个亿,为什么这十年的发展却暴增到了40多亿呢?其实原料还是那个原料,是其制剂技术、市场开发和售后服务等,这十年间取得了大幅的进步。
比如说,十年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氟苯尼考粉剂,只有2%、5%、10%和20%含量规格的,并且还不溶于水、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低导致效果比较差,做这个市场的厂家比较少并一直没有打开和做大。
而近十年,氟苯尼考制剂技术,取得了巨大和长足进步。比如说固体分散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晶包合共沉淀技术、超分子包合技术等氟苯尼考制剂新技术横空出世,彻底实现了氟苯尼考产品,高浓度溶解、吸收快和生物利用度高等关键制剂技术,从而满足了规模化养殖对加药器用药的需求和疗效的客观要求。
其次,在售后服务市场,不断有氟苯尼考的使用技术被开发出来和广泛推广及应用。当然,这一时期的氟苯尼考原料价格,大部分时间徘徊在350~450之间,符合了猪、禽等经济动物养殖对成本的控制要求,即使在整体抗菌药受国家政策调控,用量增长总体放缓的情况下,氟苯尼考仍凭借制剂技术不断创新,以及相对低成本的品种竞争优势,对其它抗菌药品种的替代也在攻城掠地。
所以,这十年来,氟苯尼考品种逆势高速增长和一家独大,是整个氟苯尼考产业链优势给做到了极致才做大的。如果再说确切一点是,这个时期制剂行业划时代开创了:20%氟苯尼考高浓度速溶于水,以及更高含量规格的行业新标准——30%的氟苯尼考可溶性粉新标准的创建,它们共同把氟苯尼考这个品种,成功推到了目前抗菌药龙头老大的位置。
那么,这十年再反观氟苯尼考原料,其技术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更早,原料厂家除了在价格上做文章,实际上却并没有取得任何显著进步。
比如,氟苯尼考酯化技术、氟苯尼考成盐技术等,这些最基本的对氟苯尼考水溶性的技术攻关,这三十年都没有取得任何起色。更不要提或奢望:更新一代的药物——“新化合物”的研究,就是对氟苯尼考分子的修饰和结构优化,始终都没有开发出活性更高的新药。
但是生产氟苯尼考原料的企业,却反其道向氟苯尼考制剂端、大投入进行产业链的向下延伸。中国的老板好象都有一种情怀,都喜欢做大,一旦往大了做都喜欢做全产业链。这个问题目前对氟苯尼考来说尤为明显,原料企业无一例外的都眼馋氟苯尼考这十年的高速增长,以及它目前业已高达40多亿的市场规模。
原料企业好象都算好了,并且把算盘敲得啪啪响,算准了自己凭借原料进入制剂领域,做氟苯尼考全产业链企业,会有更大的规模和利润!其实这是背离技术性行业的发展规律的,这种决策和做大,就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一定比单做原料更舒服,利润提高,规模扩大!
殊不知,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规律,产业链越长、越细分越容易做大和越利于创新。毕竟古人都非常清楚一个朴素的道理,众人拾柴火焰高!
做原料的认为制剂比原料简单,认为自己做了全产业链可以独步天下;生产制剂的老想自己能生产原料该有多好啊,殊不知原料生产技术和制剂生产技术这两个,他们根本就是两套人马。原料偏重于化学合成专业,制剂偏重于药剂和制剂专业,并且具备了这两个功能,还只是万里长征投钱走完了一小步。
其实,后续还有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产品开发、产品销售、产品使用、使用指导……来自其它品类、品种的竞争等。隔行如隔山,无知者无畏。
但是,事实上很多氟苯尼考原料企业,已经开始这样做全产业链大干了!
垄断看你在那个行业做,在兽药这个小行业,垄断就意味着自己独唱。独自为战所依靠的又不是最先进的和不可替代的,说白了拿着氟苯尼考去做终端市场,就跟下到海里抓住一根稻草在游一样。在有众多品类和品种可以替代的竞争下,在众多竞争厂家其它品类和品种围攻下,现在也许已是氟苯尼考历史的巅峰时刻,从此市场将开始迅速滑落和萎缩。
毕竟,这是一个已经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品种了,一两个或仅几个原料企业的合唱起不了什么风浪,反而可能会成为绝唱、从此没落下去。在前三十年,都没有任何技术革新和创新,几个厂家垄断起来并不会比前三十年好到那里去。原料生产和技术研发,与制剂技术研发与生产,还真不是技术本身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