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有故人心头过
这个周末难得一闲,翻看从前的朋友圈打发琐碎时间,随手一翻,翻到了2017年3月5日。那天我写了两句话:人间少一友,天堂多一人。四年多过去了,再看到这句话时还是一阵酸楚,“忽有故人心头过,回首山河已是秋。”它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忆起了亦生亦师亦友的故人兰珍。
那天夜里凌晨
1
点,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兰总出事了!”他在福建家乡因为过于劳累,饭后意外跌倒昏迷,
2017
年
3
月
3
日长逝故土。接到电话后我一夜无眠,一月底我们还互贺鸡年新春,没想到那是诀别祝福。
初见兰珍是1995年秋天,我也是他到美国后的第一位老师。第一次见面时我说哪天能听懂体育比赛解说就说明英文过关了。这话让他印象深刻,成为英文达标的标准。学期结束时,兰珍英文突飞猛进,虽然本科不是计算机毕业,但浙大本硕化工专业的学霸本色很快彰显,成绩名列前茅,让我印象深刻。那年我刚好拿到一个三年的NSF研究项目,可以支持3位研究生,兰珍是我第一人选。我邀请他参与我的研究项目,告诉他后面学费和生活费都不再是问题,我本以为他会欣然接受。没想到他居然是来向我辞行的,那天他给我讲了他的过往经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他的人生理想,他告诉我硅谷才是的目的地,创业是他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我看着这个小我4岁,在他慢声细语却极具感染力的讲述中,第一次理解什么是创业,什么是创业者的理想。也是因为谈话,促使我走出学校那三分地,开始真正关注企业的实践和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天生具备领导力的他,说服了几位同学放弃学业,和他一起踏上了硅谷之路。我曾以为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1998年我搬到了洛杉矶,如果没有和兰珍的那次深谈,我想我不会放弃已经拿到的终身教授,重新在洛杉矶开始。没多久收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是兰珍,他告诉我他和几个我原来的学生想到洛杉矶来拜访我,这让我喜出望外。兰珍见面后就直入主题,他正在和一家极具盛名的投资机构谈融资,希望1999年能够在硅谷正式创业,在互联网的热潮中,他希望能做一家为互联网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允许这些缺乏资金的创业公司用部分股份支付开发费用,大家共进共荣。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业务模式,兰珍对拿到风险投资非常有信心。
如果拿到融资,他希望我能从学校离开2-3年去帮助他,做新公司的CTO。一个没有美国学位、带着福建口音英文的外国人,居然能受到硅谷投资大佬的认可,一般人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我一点都不意外。我毫不犹豫答应了他的邀请。第二天我就去找工程学院院长,告诉他明年我有可能去硅谷三年,希望学校能够批准。老院长详细问了我兰珍公司的背景,觉得我这位学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认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机会。他明确告诉我,他会排除阻力,坚决支持我的申请。
硅谷近两年的经历令人难忘,我认识了许许多多在学校不可能认识的人,和硅谷各类互联网创业者打交道让我的见识突飞猛进,但最让人难忘的是每天深夜和兰珍一起谈论当前的挑战,未来的愿景。后来他回国创业,我每次回国不论多忙,都一定会抽时间和他见面,一聊就是一个下午,一个晚上。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打垮了一大批我们的客户,兰珍第一次互联网创业宣告失败。但他的信心一点没有被打掉,我建议他将目光转向中国,2001年他毅然回国创业。
回国后到他去世,兰珍创建了多个公司:金色蓝领,亲亲小宝,金色华勤等。对他终将成功我深信不疑!
2016年,CCTV发现之旅采访了兰珍,他说我这辈子都会在创业的路上,创业就像马拉松,不在乎前面100米,200米,关键看谁能坚持的最后。我知道,只有上帝才能把他从创业之路上拉走。
兰珍非常有个人魅力,他许多合作伙伴都是在来往中美飞机上认识的,飞机落地时这些大佬都成了兰总的粉丝。不管是在硅谷还是后来北京的创业圈子里,他都是精英中的翘楚,是一位有情怀的创业者。
我俩共同的爱好不多,印象中只有桥牌。记不得是哪一年了,在北京他邀请了几位获得过世界桥牌冠军的女国手和我俩打了一晚,那是我一生打的最过瘾的一次。我知道他是专门为我安排的,这份情意至今在我心里。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2016年底,在金融街的金融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聊各自的孩子。那天他特别高兴,眼睛放着光,因为儿子刚刚被斯坦福录取。他在讲如何输掉和儿子的一场辩论时作为父亲的一脸自豪也清晰的印在我脑海里。
在我们的一生中,往往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某个时刻影响了你,以至于你做了改变人生的决定。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人很可能是师长。
而我,这个人却曾是我的一位学生。
《忽有故人心头过》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