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与先驱 — 读《第六病室》与《狂人日记》
1. 引言
2021 年,鲁迅诞辰 140 周年,想到这里自然怀念起了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坛斗士与先驱,于是拿起了多年前趁着亚马逊书城打折期间购买的《感悟文学大师经典百册套装》,读了鲁迅震撼文坛的出道作品《狂人日记》,深受震撼,同时,有着“中国的契诃夫”之称的鲁迅也曾经称契诃夫是他“顶喜欢的作者”,并且坦诚自己更接近契诃夫,于是我又拿起《外国必读短篇小说集》,读起了同样是描写精神病患世界故事的优秀作品《第六病室》,两部小说均从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出发,但不同的民族时代背景、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写作手法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丰厚意蕴。
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这两部中短篇小说结合起来阅读,给人以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体会到两个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2. 《第六病室》与《狂人日记》
《第六病室》中,作家以第三人称视角描绘了一个关押着精神病人的医院,精神病人被囚禁在第六病室,被关押被殴打,作家借着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主人公安德烈医生与精神病患伊凡·格罗莫夫的对话,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最终,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安德烈医生与伊凡的过度接触,医生周围的人们纷纷议论医生也同样患上了精神病,在朋友的背叛下,安德烈医生也身陷第六病室,被剥夺了自由,此时的他终于与伊凡一起奋起反抗,却被看守尼基塔无情殴打镇压,安德烈医生突发脑溢血,在屈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开创性的采用了日记这种体裁,以第一人称视角再现了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这位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看透了世间的吃人本质,用他的疯言疯语揭露出封建礼教这层遮羞布掩盖下的腐朽与黑暗。
两部小说各自塑造了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他们患病并不是偶然,而是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被压抑、被迫害的结果,他们因为看透了社会存在的问题而奔走疾呼,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却成为了异类,于是一个被关押在如同监狱一般的病房,一个被囚禁在小黑屋中,这样的文学形象的塑造,源于根植作家内心深处的愤怒与残酷现实带来的束缚感。
3. 疯子与先驱
3.1 呐喊着的鲁迅
契诃夫与鲁迅,一个生活在沙皇统治末期的俄国,一个生活在清朝刚刚覆灭的中国,他们都身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他们都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麻木不仁,在专制统治下,看透制度本质的先驱被当成了疯子,遭受迫害,鲁迅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在《狂人日记》中写下了那句经典的控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以《新青年》杂志作为阵地,向封建思想发起了猛烈的炮轰,他希望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加入到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队伍中来。
在此之前,鲁迅经历了幼年家道中落邻里之间态度的反差、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了中国留学生围观中国人被处决录像时的说笑、目睹民众吃着革命者的人血馒头,他对于国人心中的麻木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他是极为绝望的,直到钱玄同劝他加入《新青年》杂志的文化运动时,他仍然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声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而钱玄同则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这位本已出世去研究碑铭的文坛巨挈终于回归,用他一篇篇惊世骇俗的短篇小说呐喊着,震撼着人们本已麻木的心灵。
3.2 对民众绝望的契诃夫
在《第六病室》中,表现出了契诃夫对社会环境的绝望控诉:
这个城市的生活沉闷、无聊,这个社会没有高尚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毫无生气、毫无意义,形形色色的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随处可见。
小说同时也表现了作家当权者的不满,他们制造白色恐怖,以强加的罪名将普通人变成精神病人关押起来,他们无聊、无能而残忍,但同时,作家对于麻木不仁的民众也不抱希望,与鲁迅不同,契诃夫希望唤醒的,是新一代拥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作家不仅塑造了作为反抗者的精神病患者伊凡·格罗莫夫,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公安德烈医生,小说用一个悲剧揭示了他们作为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局限性。
在小说中,这两个主要角色都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伊凡虽然具有反抗精神,他说:
我感到疼痛,我就喊出来,流下眼泪;我看到人们做着卑鄙可耻的事,我就感到愤怒;我看到生活中的丑陋龌龊,我就感到极大的厌恶。
然而,他局限于自身的感受,没有去联系群众、唤起民众,因此他无法得到理解,于是他成了一个失去自由的病患,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而小说的另一个角色安德烈医生,则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将“勿以暴力抗恶”作为自己的信条,即便在与伊凡的交谈中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即便此后他遭遇了不公,他仍然将自己从现世抽离,在精神的世界寻求慰藉,甚至还去劝说作为反抗者的伊凡和他一样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直到小说的最后,他才终于觉醒,去奋力反抗,被无情镇压,然而此时的他与伊凡都成为了被排挤到社会之外的疯子,成为了远离人群的少数派,等待他们的只有被迫害致死的悲惨结局。
4. 对现实的启示
4.1 面对不公我们需要反抗
《第六病室》中的医生形象,让我想起了 2012 年的丹麦电影《狩猎》,在电影中,被诬陷以猥亵幼女罪名的幼教卢卡斯面对误解与不公一再退让,个性善良温柔的他认为清者自清,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却被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们一步步逼入绝境。
毛主席曾说:
什么是道德啊,武德,就是一大德。
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虽断然不应提倡睚眦必报的价值观,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乃至网络暴力层出不穷的今天,在遇到不公时,一味地妥协退让,甚至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小圈子中是绝不可取的,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的做法只是在自欺欺人,唯有依法拿起武器,勇敢的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力,才能够避免自己一步步陷入无法挽回的地步。
进一步来说,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必然存在着矛盾,采取避重就轻,忽视矛盾,放任矛盾自生自灭的态度只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合理应对、积极找寻化解矛盾的方法才能让群体长治久安。
4.2 联系群众的必要性
无论是在契诃夫的《第六病室》,还是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民众麻木不仁,当权者残忍无情的社会现实。
在五四运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李大钊、高一涵、蔡元培、章士钊、吴智晖、胡适、傅斯年等等一众留学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运动,他们虽然或是革命团体的领军人物,或是高喊口号的文化精英,无论他们怎样的叱咤风云,最终却唯有来自湖南湘潭农村的毛主席带领着党的队伍最终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毛主席没有海外留学的光辉背景,没有北京大学读书任教的金字招牌,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是他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革命纲领。他深入基层,以工读、夜校、自修等形式从基层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人才,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为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力量。
透过《第六病室》主人公形象身上的悲剧色彩,今天的我们,也同样要深刻认识到,无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或是任何一个组织,只有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才能够有所成就,脱离群众必将一事无成。
5. 文人内心的希望
《狂人日记》与《第六病室》都描绘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但他们都寄托着作家唤醒一部分人的美好愿望。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写道: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在《第六病室》中,契诃夫写道:
未来会怎样, 对于像您和您的助手尼基塔这样的老爷们来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您可以相信,体谅下情的先生,我们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时代的!纵使我说的一点也不让您感到惊奇,您想嘲笑我就嘲笑吧,但是,真理一定会胜利的,我们一定能看见新生活的曙光,我们会在大街上举行盛大的庆典!那一天到来时,我早就死了, 但我们的后代会等到的。我衷心地祝福他们,我高兴,为他们高兴!前进!愿上帝保佑你们,朋友们!
作家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最终十月革命的枪声终结了俄国腐朽的沙皇统治,中国新文化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崭新的时代,正要由衷感谢这些敢于在时代面前发出呐喊唤醒世人的先贤们。
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以技术为主,涉及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习与感悟,每周都有精彩推文,全部原创,只有干货没有鸡汤
《疯子与先驱 — 读《第六病室》与《狂人日记》》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