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过去与未来的钳形叙事 — 《你一生的故事》
1. 引言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为不存在的书写的读后感”:
最后的等离子
有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给我发消息说我的这篇文章从构思上非常像另一个科幻作品 — 《你一生的故事》。
于是,这个周末,我就找来了这本《你一生的故事》来读,好在这个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短时间就可以读完,不过情节虽然简练,确实是意蕴颇丰,本文我就来聊聊这本书的深厚内涵。
2. 贯穿过去和未来的回忆录
2016 年,由好莱坞著名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路易斯”艾米·亚当斯和“鹰眼”杰瑞米·雷纳两个重磅明星主演的科幻电影《降临》上映,这部以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为蓝本改编的电影在全球斩获了不错的票房,同时赢得了奥斯卡八项提名。也让这位科幻圈早已声名显赫、获奖无数的天才华裔美国科幻作家特德·姜走进了大众视野,尽管写作科幻小说只是作为程序员的特德·姜的一个业余爱好。
早在 20 世纪初,便有一个著名的争论,随着电影这种直观、多变,甚至可以造梦的全新艺术手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文学、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整个二十世纪,一个个杰出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为这一辩题交上了自己的答卷,用他们的才华斩钉截铁地给出了答案 — “不可以”。而对比这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仍然拥有着它无法被大荧幕表现的内涵。
首先,从艺术手法上,这部小说可谓是别出心裁。这是一个优秀的第四类接触的故事,讲述主人公是如何与被人类称作“七肢桶”的外星文明接触,并且学习其语言的故事。它以一个“妈妈”的口吻将第一人称主角记忆中的事一件件娓娓道来。然而,其特殊之处在于,主人公站在即将要被未来的丈夫追求的当下时间节点,不仅可以回望过去发生的一件件事,同时也可以看到未来尚未发生的种种事,包括她未来的女儿在 24 岁那年攀岩中不幸遇难的惨剧。于是,这部小说开创性地用过去时态与未来时态相互交错,形成过去与未来的交叠,产生十分奇妙的叙事手法。
如图所示,从过去到现在、从未来到现在,两条时间线分别围绕主人公与外星生物“七肢桶”的接触,以及主人公女儿的成长经历展开,作家巧妙地通过过去时态与未来时态将两条时间线上的种种事件相互穿插,不仅没有让读者觉得难以理解,反而让故事充满了温情与悬念。然而,作为没有时态区分的中文语言环境下,翻译家李克勤先生在每一次原著时态切换时,都刻意加上了“未来”等等的时间状语,也让整个故事读起来仍然流畅而自然,译者的语言功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独特的叙事逻辑来源于独特的故事设定,上述这一切的前提是主人公能够预见未来,那么,主人公又是如何获得预见未来的能力的呢?这就要介绍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了。
语言到底是对思维的反映还是反过来对思维的作用呢?也许很多人直观地都会认为,语言只是思维的表达,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则认为是语言创造了思维,由此,该假说也被称为“语言相对论”,这一假说是 1929 年耶鲁大学语言学家萨丕尔与他的学生经过多年的研究一起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这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笑话,一个程序员的女朋友让他去买三个柚子,如果遇见卖西瓜的,就买两个。一会儿工夫之后,这个程序员买回了两个柚子,面对一脸诧异的女朋友,他解释道“我遇见了卖西瓜的,所以买了两个柚子”。这是一个有趣的命题,从语法上来说,这名程序员的女朋友省略了数量词“两个”所描述的宾语,于是产生了歧义,但从语言相对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很容易发现,是程序员长期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而与他人产生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小说中描述了作为语言学家的主人公曾经学习俄语的回忆:
高中毕业之后的那个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封闭式俄语学习课程。到夏天结束时,我思维时使用的语言已经成了俄语,连做梦时用的都是俄语。不管用什么语言,模式都是一样的:思维就是在心里,用内在语言说话。
如果思维时使用的是一种没有发音表达形式的语言,那会怎么样?我对这种情况一直很好奇。我有一个朋友,父母都是聋子。从小到大他一直使用手语。他告诉我,他思考问题时心里用的语言常常是手语。我非常感兴趣,思维竟然能够这样构成。此人思考时内心没有声音,脑子里只有一双手比来画去。
进一步说,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按照时间顺序将词语一个接一个地拼接起来的线性语言,所以,我们产生了对世界“由因到果”的思维模式,而对于外星文明“七肢桶”而言,由于他们的语言并没有组合次序,文字呈网状图形展开,于是塑造出了“七肢桶”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同时能够看到因和果的思维模式。
七文好像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们几乎类似于佛教中帮助禅定的象征宇宙的几何图案。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某种冥想状态。在我的冥思中,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没有所谓“思维之链”,循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前进。在我的思维过程中,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念头具有优先权。如果有优先权这个说法,那么,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优先权。
在“七文”学习过程中,七肢桶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主人公的思维模式便也由此改变,能够同时看到过去的因、现在的果,以及在现在的因作用下的未来的果,从而预见到了未来,就这样,在主人公的脑海中,前因后果交织在一起,有关未来的记忆与过去的岁月交错在一起像“巨大的拼图游戏”,从而产生出了这部独特的小说。
当人类和七肢桶的远祖闪现出第一星自我意识的火花时,他们眼前是同一个物理世界,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最后导致了全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类发展出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而七肢桶却发展出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我们依照先后顺序来感知事件,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它们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
现在,七肢桶语言B也引导着我的意识,发展出一个同步并举式的思维模式。我因此明白了七肢桶口语的基本原理;我从前习惯于线性思维,觉得它们的口头语言有颇多不必要的绕来绕去的地方。现在我明白了,七肢桶口语发音方面仍然有连续性的限制,它们的口语极力想在这个限制之内获取最大程度的灵活性。
在我学会以七肢桶语言B作为思维工具之前,我的记忆仿佛是一截烟灰,意识的香烟连续不断燃烧着当前,遗下一长条无数细小微粒组成的烟灰。学会七肢桶语言B之后,有关未来的记忆好像巨大的拼图游戏的拼板,一块块拼合起来。它们并不依次而来,按顺序拼接,但不久便组合成为长达五十年的记忆,这是我学会语言B,并能够用它思维之后的记忆,从我与弗莱帕、拉斯伯里的讨论开始,直到死亡。
4. 意识流写法的使用
在《最后的等离子》那篇文章中,我探讨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命题。普遍观念认为,世界观与独特的创意是科幻小说成功的基石,而对于一个旨在用设定和观点惊艳世俗的艺术门类来说,科幻小说的文学性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然而,这位天才作家特德姜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选择将过去与未来两条时间线相互交错,这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能够让一个个记忆中的碎片等量齐观,同时又能让整个故事不至于变得支离破碎是相当难以做到的。而同时,以回忆录这种特殊文体为载体,又难以将如此众多的语言学、物理学、心理学理论详尽阐述。然而,作家用作为一个母亲的充满慈爱的视角与细腻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整个小说浑然一体,简短的篇幅下,这完整细腻的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无疑是如何在两段记忆各自的碎片之间来回跳转而又不着痕迹了,显然,意识流写法是最为胜任这一场景的手段。但对意识流的滥用又容易让读者陷入到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中。
然而,作家对意识流手法的使用和拿捏也同样令人佩服:
“听上去不错。”我们走过厨具区,货架上一排排胡椒碾子、大蒜夹和沙拉钳看得我眼花缭乱。我的视线落在一个木质沙拉钵上。
等到以后你三岁大时,你想从厨房台子上拉一条洗碗巾,结果带倒了这个沙拉钵。我一把没抓住,钵沿会磕在你脑门上,你的额头上将被划开一道伤口,需要缝一针。你父亲和我紧紧搂着你,在急诊室等了好长时间。你抽抽搭搭哭个不住,衣服上全是凯撒沙拉酱。
我伸手从货架上取下那个沙拉钵,自然而然,一点儿也没有被迫的感觉。就好像未来那一天,这个沙拉钵朝你落下去,我想冲过去抓住它一样,不假思索,纯属本能。
作家巧妙地用一个沙拉钵将现实、未来的记忆以及过去的记忆串联到了一起,让意识在记忆中流淌,无论是叙事还是行文都显得自然而然毫无刻意之感。
这个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叙述,你是不是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那句: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亦或是想到《进击的巨人》中那句:
致两千年后的你,那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了曾一度被它们所支配的恐怖和被囚禁于鸟笼中的那份屈辱。
6.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既然主人公能够预见未来,还能够预知她的丈夫会出轨背叛自己,甚至能够得知她的女儿会在 24 岁攀岩时遭遇意外身亡,她为什么不去改变这一切呢?这就要谈谈这部小说的核心命题 — 决定论。
自人类诞生之初,原始的先民便有着对这个世界最朴素的理解 — 通过动手劳动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但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机械决定论以来,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就是一个争论至今的问题。
德谟克利特提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运动形成了这个大千世界的一切,但也由于一切都是原子的运动所引起的,而原子的运动又是受其运动规律限制的,所以整个世界都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运行,所谓的“自由”,只是循规蹈矩的世界中假象。
但伊壁鸠鲁学派否定了机械原子论,他们认为在原子运动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由意志的作用而产生运动的“偏斜”。
时至中世纪,圣奥古斯都提出了上帝创造亚当时,赋予了亚当三种善行,而“中等的善行”便是自由意志,这在宗教上肯定了自由意志,中止了这场辩论。但随着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意识的崛起,人们再次对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产生了质疑,最为著名的决定论者拉普拉斯甚至认为,如果存在一个足够高的算力,能够掌握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它就能够预测宇宙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刻的状态,因此,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而以大卫·休谟、伊曼努尔·康德等为代表的的经典相容论者则认为实践理性与自由意志是相辅相成的,偶然性始终是与感觉、经验相伴的。
在这西方争论不休的话题中,这位华裔科幻作家出于东方因果轮回的思想,站在了决定论的一边,小说中写道:
一个人站在岁月之书前,这本书按时间先后记载了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事件。这个人手持放大镜,翻动薄薄的纸页,翻到记载她生平事迹的地方。她发现有一段写着她翻阅岁月之书。她跳到下一段,这段文字详细叙述了她这一天余下的时间会做什么。根据书里记录,她会在一匹名叫五月魔鬼的赛马上下一百美元的赌注,然后赢回二十倍。她也想过,就按书上说的做。可她是个反叛型,偏要下定决心,什么马都不赌。
悖论于是产生。按照定义,岁月之书永远是对的;另一方面,不管这部书里说她会做什么,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作出其他举动。
这两个互相矛盾的方面如何统一起来?
不可能统一,这是通常答案。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矛盾,岁月之书这种著作便不可能存在,逻辑上不可能。要不然还可以大方点:岁月之书可以存在,只要它不被读者读到——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保存,不给任何人借阅权。
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但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7. 小说的现实意义
小说由一个母亲的口吻讲述而来,可谓是十分动人,然而,更进一步的是,小说提出: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行动。
外星生物“七肢桶”能够预见到未来并践行预见到的每一个行动,如同在《进击的巨人》中,主人公艾伦看到了贯穿过去和未来的全部,于是一步步走上了命运安排给他的地鸣结局。然而,这部小说与动画《进击的巨人》不同之处在于,小说并不以宿命论为主题,而是表达了一种预见了悲伤,却仍可以坦然面对的态度。
正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所说的:
性格即命运,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
以及《米开朗基罗传》中说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
在因果律与自由意志的世界观下,我们坚定地认为人定胜天,用双手改造这个世界,那么,即便是在决定论的世界观之下,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去充满热情地去面对每一天呢?
热爱每一天吧,哪怕它像今天一样,阴暗、凄惨。不要担心,你瞧,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了。美好的大地将要苏醒过来,你只要像大地一样,像它那样有耐性就够了。
《贯穿过去与未来的钳形叙事 — 《你一生的故事》》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