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古村

东村古村

唐时白居易、皮日休等在苏州任职时,都登西山瞻仰先贤,于是就有了栖贤巷这条千年古巷。南宋时金人搜山检海,大批中原士族南渡,迎来了西山开埠以来的又一个兴盛时期。大量的北方士族在西山购地定居。我家先祖也是南宋时随朝廷先下衢州,然后辗转来到西山定居。东村也因此从栖贤之地变为西山富商云集之地。

西山多山水而少耕地,历代西山人都只能向外发展,做官经商,但是都把西山作为最后的避风港,于是被称为“钻天洞庭”的西山商人把赚取的大量金银寄回乡里,营建豪宅。到了明清时期,东村徐氏成为西山首富。有儒商之称的徐联习通过将湖广稻米贩运到苏州,同时将苏州湖州的丝绸贩卖到湖广,成为当时影响力广布江浙和湖南,甚至影响岭南的大商人。东村最大的古建筑-有西山雕花楼之称的东村敬修堂就出自徐联习之手。

东村古村

自从拍摄了《橘子红了》等数部电视剧后,这里现在也成为了一个网红景点,不过这座老宅目前只有一位90多岁的徐氏后人独自居住。如果正巧她在家,你可以花几块钱进去随便参观。我每次去东村都会去敬修堂看看,与其说是看看老宅子,倒不如说是去看看老人。这回到东村碰到了铁将军把门,不知道老人身体可好。周末回西山是因为小满过后,看到亲戚朋友发的半山的枇杷,忍不住要去大快朵颐的。

中午吃过丰盛的午餐后又吃了不少枇杷,休息了一会儿,觉得不出去走走就有点罪恶感了。于是从东河出发,沿着太湖一路往横山方向走。

今天太阳很足,太湖水蒸腾的也十分厉害,湖边的白鹭在四处觅食。于是一路闲逛,准备走到哪算哪,走累了就往回返。没想到走着走着就快到东村了,于是决定到东村去转一转。

因为不是收费的旅游景点,所以东村没有明月湾这么热闹,只有一些买枇杷的游客和一队学摄影的摄友在古村转悠。经过敬修堂的时候看到门上上着锁,于是继续沿着石板街往前走。

这条石板街不知是否是乾隆南巡时所修,不过现在虽然年代久远,还十分平整。这是十分典型的高规格的江南石板路,中间是大块青石铺地,两边是青砖修饰,最外面靠近排水沟用条石镶边。石板路的两边是一个个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院落。大多数已经重新翻修过了。从斑驳的墙体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

从徐氏宗祠往前走两百多米就来到了著名的栖贤巷口了。这条小巷子以纪念东园公而得名。

巷口是一个亭子,用于路人休息。早年间也经常有善人再次布施茶水,供往来者消暑解渴。亭子两侧是石板的座椅,用于行人休息。亭下也是条石铺地,四周还有排水的沟渠。经过栖贤巷继续往前走,看到多座已经废弃的古宅,虽然宅子已经十分破败,甚至用来拍倩女幽魂都不需要做任何装饰,不过从门口的门当还是可以看出这座宅子主人当年显赫的身份。

西山的住宅和其他地方不同,一般来说都是坐北朝南,不过大门都开在东西侧,进门后走过轿厅才进入宅院的中轴线。这座院落的布局更是奇怪,进门后左转后不是轿厅,而是一条过道,轿厅在过道的右侧,穿过轿厅是宅院的后堂,经过轿厅往前走是前院的厨房和客厅。这件轿厅的规模也是不小了,现在成了村民堆积劈柴之处了。

后宅是两层木结构的房屋,这是
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民居的共同特色从这座楼的规格上看,当年应该是东村中等富商的宅邸,因为受地形与面积的限制,只有两进的院落
。这种宅子如果放到明清时期的北方,应该是高门大族的豪宅了,在东村只能算是中等人家,可见当年东村之富庶。

经过无名古宅再往前走,有一群摄友正在拍照,于是也我就没有过去凑热闹,想想等会儿还要再走7公里回家,就没再多转了。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就打道回府。

东村古村》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