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方法知多少
在GJB5000A三级有个“决策分析与决定”的过程域,它是要求软件项目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规程和方法。这对于从GJB5000A二级向三级迈进的组织来说,又是一堆新概念——评价指南、评价准则、评价方法……让人看了脑仁疼!
下面介绍一下项目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决策方法,相比标准当中给出的那些建模、调查、工程化之类的方法更接地气,容易理解也容易实现。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些方法来充实到你的评价方法中。
1. 拍脑袋
这可是最常见的决策方法,也是领导们最常用的方法。正确的拍脑袋决策也是有程序的,就是先调研收集信息,走访,最好做点有技术含量的验证;然后是想,自己一个人想或者听取别人的意见再想;最后才是拍板。
但是,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来说,这种决策方法仍然显得不够谨慎。
2. 开会
排在第二位的决策方法就是开会了。决策者组织相关人员坐在一起讨论,协商,最终给出一个解决办法。这种决策方法最关键的因素是能请到合适的人来参加决策讨论。其次就是要做好会议过程控制,在控制跑题和充分分析之间找到平衡。
3. 使用Excel表格
没想到吧?Excel在所谓决策分析方法里占到90%以上使用率。
使用Excel表格来进行决策,关键是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一些处理,以可视化的图表来呈现。
基本上,当相关数据的折线图一出来你就已经知道答案了。比如分析一个系统的运行质量,以确定系统升级优化点。你可以拿出几个同类系统的数据做比较,画出它们在一年内的故障曲线,通过对比,这个系统的运行质量水平是否正常就一目了然了。
Excel表格的决策常常也会作为开会决策的辅助。
使用Excel表格进行决策分析时,数据表格也要讲究一些。第一,表格不能太长,要保证一屏可以显示全,字体大到坐在会议室中间的人能看清(坐在最后的人看不看清无所谓),讲解数据时把进度条拖来拖去很影响人的心情;第二,重要内容或数字用鲜艳颜色标识;第三,内容不能自相矛盾,尤其数字类的。
4.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召集一群与问题相关的人开会,集思广益,避免因少数人使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受到限制。
它的简化方式也就是请大家轮流发表意见。
头脑风暴的难点在于对大家的想法进行汇总。头脑风暴得出的原始数据,将是发散的。如何从中选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呢?粗暴的做法是,由拍板者指定。一般的做法是逐个进行可行性、优劣势分析,最后得出答案。高级点的做法是使用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方法,将之分类、归纳、与现实比较,最后得出答案。
5. XY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要解决的事项分成X、Y两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分解出3~5个(太多太少都不好)要素。然后,在每个二维表单元格中填入内容,最终得到的结果会超过你一个人冥思苦想的结果。
6. 决策制订工作表
这个是真正高级的方法。
第一步列出要解决问题的所有考虑因素。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然后是把它们分为限制性条件和期望要素两类。
限制性条件,就是如果解决方案达不到的这个条件就不用再考虑。
而期望要素就是最好能达到,达不到的话也能凑合的因素。
第二步,为每个期望要素设置权重,这样就可以给方案做个排序。
第三步,拿限制性条件,对标每个备选方案,符合的就“继续”;不符合的就“停止”。
第四步,给在限制性条件里通过的每个备选方案的期望要素打分,要求每个期望要素在每个备选方案里的值不能相同。
第五步,用每个期望要素的权重乘以所打的分值,得出每个要素的得分。
第六步,将每个备选方案加和计分。
第七步,比较每个备选方案得分,得分最高的会胜出。
其他方法包括思维导图、鱼骨图、决策树等。这些都像Excel那样,可以作为开会决策的辅助。
这些方法希望能对你实施GJB5000A的“决策分析与决定”过程域有所帮助。
这正是:
决策必须有方法,切勿轻言下决定
即便方法再简单,也要遵循好规程
参考文献:《闲话it项目管理》,曹亚波,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小双,长期从事GJB5000推广、实施、评价、改进的工作,创建《软件工程之思》微信公众号,一直在《软件工程之思》分享GJB5000、CMMI、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感悟。现致力于GJB5000咨询以及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工程能力提升的研究工作。
《决策方法知多少》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