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复核是现代内部审计最重要的审计技术

分析性复核术是现代内部审计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内审数据分析技术,没有之一。分析性复核可归为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其应用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应用广泛。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审计准备阶段,帮助审计人员加深对客户的了解,确定审计领域,指出高风险区域,编制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又可收集与会计信息及内部控制相关的审计证据。在审计报告阶段,可用于对审计事项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接下来我们通过六项实施步骤来为您重温一下什么是分析性复核技术。

1

确定要执行分析性复核的对象

       每次在做分析性复核前,我们都需要明确复核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公司总体,也可以是每个局部科目,甚至还可以是某个明细的费用小类,如业务招待费或公车加油费等等。

2

估计比较的基准值或预期值

       一旦明确分析性复核对象后,我们就要确定比较的基准值或预期值。这些数值有预算值,也有行业标准值。大家会关心这些数据如何取得。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从被审计单位访谈时取得。如我们可以通过专业部门得知某类业务的标准毛利率和预算控制目标。二是我们审计人员自己测算。我们曾用过Arbutus审计软件,分析了全公司下属企业300份会计报表。测算出相同业务的下属企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通过比对该标准值,我们就可以知道总资产周转率较低的被审计对象的大致经营管理水平。

3

运用专业判断确定重大差异和意外波动的标准

        有了复核对象和比较标准,还要设定差异标准。比如,我们某类业务的毛利率标准值为42%。如果一旦小于我们设定值的20%,我们就会将该下属企业的业务毛利监控流程纳入审计范围。这好比是一个猎物触发了我们预设的机关。

4

确认是否存在重大差异事项

       通过分析复核结果与基准、同行业数据、同期同类数据、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后,审计师在这一环节里,可统计出重大差异。与财务或非财务信息确定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5

调查重大差异和重大事项的原因

        处理复核结果时,内部审计人员应确认该结果的使用是否适当。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项目,不能仅依赖于分析性复核。当分析性复核结果与其他审计程序所获得的结论不一致时,必须进一步调查不一致的原因。这里就需要进一步使用审计抽样技术,获得书面证据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

6

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

        对于准确性较低的项目,不应过多依赖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可能与预期金额存在重大偏差或与其他相关信息严重不一致,此时应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并对其答复予以验证。对被审计单位未予解释或解释不当的异常差异,应进一步实施其他替代审计程序。比如我们通过分析销量与存货结余数之间的比值,发现某些存货的库存需要2-3年才能消化完毕。这是不合理的数值会引起我们的警觉,从而我们会实施进一步的存货盘点程序。

       分析性复核技术不仅仅是审计人员独有的技能。各个业务岗位,从公司最高层领导,到最基层的采购人员都在普遍应用该方法作为工作重点的确定工具。比如最高层领导关注人均产值、人均毛利,这都是公司确定预算标准的方法,又如采购人员通过历史同类市场活动的总体费用匡算一个新活动的预算等等,他们在无形之中都在运用该方法。

       每次分析性复核的方法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审计人员因为工作经验的关系其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时间是审计项目最大的敌人,正因为没有充足的审计时间,所以我们必须用更智慧的方法快速筛查出审计重点。分析性复核技术就是辅助审计人员节约项目时间的好帮手。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内审007,具有20年内部审计一线工作和团队管理经验,CIA证书、审计师。有10年德资汽车制造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经历,具有国际化视野。还在汽车销售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济责任、工程项目、管理专项审计和反舞弊的实战技巧,尤擅长大数据分析审计和审计质量评估业务。他秉承“快乐审计”理念,享受审计工作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创造巨大价值的乐趣。

       本文作者微信:james007cia,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分析性复核是现代内部审计最重要的审计技术》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