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逻辑”的锤子,也别看什么都是“钉子”

有一个关于逻辑的小笑话

三个逻辑学家去酒馆里面喝酒,服务员就问三个逻辑学家:“你们三个是都喝啤酒么?”

第一个逻辑学家回答:“不知道。”

第二个逻辑学家也回答:“不知道。”

第三个逻辑学家回答:“是的。”

看明白这个小笑话需要一点逻辑学的知识。服务员问三个逻辑学家都喝啤酒么?这个是一个“并”关系的问题,要求三个逻辑学家都想喝啤酒,才能成立。第一个逻辑学家,如果他不想喝就直接回答“不是”就行了,但他想喝又不知道后面两个逻辑学家要不要喝啤酒,所以他回答“不知道”。而第二个逻辑学家一样,他不清楚第三个逻辑学家要不要喝啤酒,所以他也回答“不知道”。而第三个逻辑学家因为前两个都回答了“不知道”,他了解到了他们两个其实是想喝啤酒的,因为自己也想喝,这就满足了“并”的条件,所以他果断的回答了“是的”。

你是不是发现,这么讲逻辑有点“迂腐”。没错,如果生活里面你太讲逻辑了,就会变得有点怪异。

我之前写过一个日常会犯的三个逻辑错误(日常“逻辑”题),但其实我们更常见的逻辑错误是“以偏概全”。

就比如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种说法,一个妻子对丈夫说。“你就是从来也不干家务,从来都不打扫厨房,你怎么这么懒,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我!”其实反驳这个指责很简单,你只要找一个反例就行了。丈夫会反驳说,“我昨天才刚刚洗的衣服,刷的碗。”

再比如,有的女性经历过几次失败的感情之后会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那这种以偏概全也显然是个逻辑错误,全天下那么多男人,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好人呢?

面对这种逻辑错误,你要拿起逻辑的武器,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狠狠的反击么?那你就真的是太迂腐了。

夸张是我们经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夸张不是为了陈述事实,而是用来传播一种强烈的感情。别人用了“以偏概全“的夸张修辞,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你不去接受这种强烈的情感,反而用逻辑来挑别人的漏洞。那你这个逻辑是不是就用错了地方。

那反过来,我们的表达想要不“以偏概全”,想要不“笼统陈述”,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加上限定词。可以选择的词有

  • 我认为

  • 以我之见

  • 可能

  • 大多数情况下

  • 至少

  • 从某种意义上说

那如果是用这种表达重新说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就是这样的。

妻子会说:“至少是我和你生活的这几年的观察,大多数情况下你是不干家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就是太懒惰了,把事情都推给我。”

感情不顺利的女性会说:“以我之见,可能世界上的一部分男人不是好东西。”

用这种方式表达是不是就准确了很多呢?但原本强烈的感情也就都没有了。

专栏作家万维刚老师提到过一个概念我很认同,叫做“供给侧的逻辑使用者”。

“需求侧”的逻辑使用者,会把逻辑当做攻防的手段,说话减少逻辑漏洞,听话寻找别人的破绽,那这个就是一场辩论游戏了。即使辨赢了,对于现实又有什么改变呢?

而所谓“供给侧”的逻辑使用者,不是用逻辑作为攻防,而是利用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去认识世界,去为别人提供逻辑服务。

所以,以我之见,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应该好像拿到了逻辑这个“锤子”,就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大部分的日常生活领域,领会说话人的意图是更重要的。希望看过这些文字的人,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获得一些收获。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拿到了“逻辑”的锤子,也别看什么都是“钉子”》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