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众生皆苦”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既然是进化的产物,那么进化也必然在人的心理上留下了一些烙印,人们现在所有的心理学表现出来的一些情感特性,一定是在人类进化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而佛学作为最有思辨性的宗教,会去认真的剖析人类内心的各种情感,算是最早的尝试向内观察自我的学问了吧。

那如果用现代的进化心理学解释一些佛学中的概念会怎么样呢?

有本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就是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角度尝试去解释那些几千年前佛陀为我们揭示出的那些人性。

那咱们来看看进化心理学的思维方式,是怎么解释佛学中“苦”的意义。

其实“苦”这个概念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电影电视剧里面的高僧都会说,终生皆苦什么的,那“苦”到底是什么呢?我之前听过种说法,一个人之所以觉得“苦”是因为过于执着,放下了执着也就没有“苦”了。书里面说,最早的佛经是用梵文写的,后来所有的梵文佛经都遗失了,剩下的只有巴利语、汉语和藏语的佛经,西方人比较认巴利语的佛经,因为巴利语和梵文最为接近,也最有可能表示出梵文佛经原有的意义。在巴利语中,“苦”这个概念是dukkha,英文翻译是“suffering”,确实对应中文就是“苦”,而还有一种考证,在巴利语中dukkha这个词还可以翻译为“不满足”。那我们其实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苦”的含义了。

进化心理学上讲,我们情绪的产生都是都是基因为了让我们去不断的繁衍后代的引诱。基因希望我们去不断的交配繁殖后代,但现代人都知道这实在非常吃力而复杂的活动。于是基因就想办法让我们进化出一种情绪去享受这个过程,让我们主动去做和繁衍相关的事情。但同时这个快乐又一定是短暂的,因为如果交配一次就有很长时间的快乐,那就没有办法刺激我们不断的交配繁衍后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前面两个事实,我们的大脑必须让我们意识到快乐,而忽略快乐的短暂,从而才能催动人们一直去追求快乐,而不会被快乐都是短暂的这个事实而挫败。

也就说,自然选择从来都不在乎我们是不是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做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对于基因来说,这是最好的设定,而对于我们人来说,这就有点可悲了。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正所谓“的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这就是所谓的“苦”。永远都不会真正的满足,所谓快乐,其实也只是个错觉。

了解进化心理学对于苦的解释之后,是不是觉着基因这个东西有点“卑鄙”。但也会觉着对于佛学中所说的“众生皆苦”,理解更理解了一点。现在我们有的人可能还会把宗教和迷信等同起来,但其实人类的文明无法离开宗教,宗教中也积累沉淀了大量古人的长时间观察和思考的智慧。如果可以用现代科学的角度,抛开那些玄学的内容,重新解读一些宗教中的洞察和智慧,也许是我们现在比较好的宗教打开方式。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难怪“众生皆苦”》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