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寄语:爱读书的人不会沉沦 爱读书的民族才有未来
加尔布雷斯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而马丁·路德说的更直白:“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不论是开启民智,还是提升文明素养,除了读书,几乎别无它途。
一个人只要爱读书,多读书,就不会沉沦,一个民族更是这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读书、有着浓厚的书香传承的民族。然而,如今的国人却因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来源渠道宽广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日渐远离书籍。古人说:“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读书为五福之首,在各种物欲横流的引诱面前,多一点书卷气息,少一点物质享受,从吃喝玩乐中解脱出来,领略“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况味。
读书能使人不囿于个人见解、不限于个人视角、不计于个人得失,领会时代使命、超越功利、提升涵养。一个人不读书,或读书甚少,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一心钻到钱眼里,把铜板看的比脸盆还大,安于固陋,习为狡诈,长此以往,与禽兽无别。“古往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子孙再多,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甚至连基本判断力都没有。子孙不读书,等于生就一堆废物。子孙不读书,祖辈能耐再大,纵有田亩千顷,深宅大院,也就三五十载功夫,与草本同朽,终成废墟。
读书就是在思想言说和追求大道的生命过程中,与人类优秀文化艺术和思想大师对话,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对话,在读与思中凝神静思返身求己,在言说中见证心性寻求精神共鸣。因为读书,生命才春意盎然。读书能够认识天地之大,悟透人生之难。能够在赞扬声中认识自己,痛苦之中昂头奋进,成功之时有自知之明,寂寞之时能坚持守望。读书就不会悲观过去走过的路,也不空想未来将走的路,而是脚踏实地走好今天的路。不读书,就没有强劲的学习力,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弱化。
尼克松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伟大的教育者也都是伟大的阅读者。教师这个职业,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但是,很多教师的家里,可能除开课本、教参、试卷、练习册之外,没有什么藏书,这因此也可能是最滑稽的一件事情。一个教别人读书的人、一个教别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读书,这个有点搞笑。有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自己可能很少主动地去学习,天天停滞不前。这样的老师,估计不太容易让学生信服的。遇到这样的老师,就算学生很想读书,可能也无从选择,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哪一些书值得读,哪一些书不值得读。要是让这样的老师去推荐,估计也是强人所难。因为老师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你要给学生推荐什么书,肯定推荐不出来。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你的对手更善于学习”。道格拉斯说,读和写是从奴役走向自由的通道。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是教师的生命成长,包括视野的拓展,内心的博大,精神的温润,灵魂的丰盈。每个人必须首先呼吸,不断呼吸,不断吐纳,才能不断生存长大。对教师来说,这呼吸吐纳,就是读书和写作。人不呼吸不吐纳就会死,教师不读书不写作,生命状态就会停滞不前,专业发展也就会是一潭死水。
有人说人生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当下,明天是未来。昨天靠书籍启蒙,今天靠书籍导航,明天靠书籍开拓。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即使各种色彩让你眼花瞭乱,各种诱惑让你坐卧不宁,你也要守住读书的底线,坚信书籍永远是最好的文化载体,读书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有书读的生活才有意义。
林语堂讽刺不爱读书的人“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若要读书待明年。”其实,一年365天,天天都是读书日;一年春夏秋冬季,四季都是读书时。就像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
老师说自己很忙而没时间读书,其实是一个借口,其实就是不太喜欢读书,或者说没有这种读书的氛围、心情或感觉。对教师而言,无论是读书,还是习作,首先都是自己的事情。读书是对我们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善,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和修补。说得直接一点,读书首先是为自己的提高,教师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能才能够从内部、从自己心里发生改变。内部发生的改变,也才可能是真正的改变。可以武断地讲,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老师,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阅读改变人生,读书成就希望。选择读书就是选择卓越;选择读书,就是选择高贵;选择读书,就是选择美德;选择读书,就是选择快乐;选择读书,就是选择幸福。早读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读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读书吧,也许你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但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通过改变自身来影响周围的人,进而影响世界。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块空地,种啥就长啥。我们要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上经典读物的种子,并把开展诵读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让诵读经典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让诵读经典使学生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通过经典熏陶,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以使学生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中小学生是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他们对经典篇目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通过诵读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让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层层加深,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等。通过诵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进行阅读,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修养,开阔视野,进而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通过诵读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会一些表达方法。
尽管我们已经构建了经典诵读的文化环境。但如何更有效地营造诵读氛围和书香环境,如何科学地设计诵读方式,如何有效地背诵和运用,如何让经典走进家庭等,这些我们都要深入思考。我们要开展经典诵读专题研讨活动,集思广益;开展诵读经典评比活动,探索经典诵读的有效方法;开展诵读经典教案设计评比,主要内容是在班级如何开展经典诵读课。
让书香成为学校的本源,让读书成为师生永恒的经典。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成立阅读小组,理顺阅读书目,扩大阅读内容,拓展阅读方式,活跃阅读氛围,精选阅读内容,规定阅读时间,创新诵读形式等以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驱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形成较强的读书能力,以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有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都要有种使命感,成为经典诵读的主要责任人。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不仅引导学生爱读书、常读书、多读书,更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让读书成为班级的文化和特色。
愿:所有的好书都能摆上书架,学校真正成为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所有的老师都能不断地从读书中获得智慧;所有的孩子都能不断地从读书中汲取成长力量。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背《诗经》百篇、唐诗宋词百首、美文百篇,读名著百部。期待梦想成真!
《寒假寄语:爱读书的人不会沉沦 爱读书的民族才有未来》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