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方传统的纪念碑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1. 引言

说起福克纳,总会让人梦回那个美国南方的“河水静静流过的平原” — 约克纳帕塔法郡。这位高产的作家用 15 部长篇小说与七十余部短篇小说构建起了这个独特的美国南方图景。

去年我读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感叹于作家对意识流写法的纯熟应用。尤其是第一章的十四条时间线的交错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生活就像白痴讲故事”。

那么,这个南方小镇究竟在历史的变化中有着什么样的具体风貌,又在现代背景下面临着怎样的精神危机呢?那就需要更多阅读和体悟。于是,本周,我读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本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集。

由于福克纳最出名的短篇小说非《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莫属,所以各个出版社出版的福克纳短篇集基本上都是冠以了这个代表作的名字。而我选择上海文艺的版本,老实说首先是因为这个封面,其次是因为译者李文俊。福克纳这位作家的作品以难读著称,大量的对话与长句,尤其是意识流,甚至是不加任何标点的大段意识流,让人很难接受,一个好的翻译家对于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短篇小说集包含了 11 部短篇,这十一个篇章中,有描绘美国南方不同侧面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花斑马》《明天》,描写种族问题的《干旱的九月》《瞧!》《路喀斯·布香》《大黑傻子》,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影响的《两个士兵》《调换位置》《永垂不朽》,以及艺术手法独特的童话作品《希望之树》,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都堪称卓绝,尤其是多变的艺术手法令人赞叹,但在这之中,写作手法最为多变且有代表性、最具象征意义的,则自然要数这篇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了。本文,我就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部短篇。

2.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最具知名度的短篇小说。

故事从主角爱米丽·格里尔森小姐的送葬说起,显然这是一个倒叙手法的常见形式,先讲述主角的死亡,引起读者对死者生前事迹的兴趣,于是,故事紧接着讲起了爱米丽这个传统的化身是如何与小镇政府对抗,维护自己免税特权的。

爱米丽在免税运动中获得胜利后,作家讲起了爱米丽另一场“胜利” — “臭味事件”,年轻的爱米丽与建筑公司负责人霍默·巴罗萌生爱情。可是这场爱情却在老一辈人的议论中无疾而终。爱米丽去买砒霜,一度被人认为是她要自杀。紧接着,随着爱米丽的父亲去世,爱米丽变得更加深居简出、举止怪异。直到爱米丽小姐死后,镇上的居民进入到爱米丽的家中,才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原来是爱米丽小姐毒杀了霍默·巴罗,并且在这几十年的岁月里,爱米丽小姐始终在与这具尸体共眠:

好长一段时间,我们仅仅是站立在那儿,盯视着这副深不可测、没有了一丁点儿肉的咧嘴笑容。这具尸体显然在做出一副拥抱的姿势,可是如今,长眠比爱情更持久,甚至都战胜了对爱恋的嘲弄,对这个男人的背叛做出了报复。他所余下的一切,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的一切,已变成床垫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身上和他的枕头上,甚至都积起了一层层驯服而无意志的尘土。接着,我们注意到旁边的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下去的痕迹。我们中的一个人从那只枕头上捡捏起了什么,俯身下去,在那层细细的眼睛几乎看不清楚的尘土里,我们瞧见了一长绺铁灰色的头发。

3. 黑色浪漫主义色彩

读完这个颇具奇幻色彩的惊悚故事,整个故事悬念丛生、情节曲折,尤其是最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即使比之希区柯克的惊悚作品也毫不逊色。

神秘而诡谲的古老房间,举止隐秘的主人公爱米丽小姐,无不透出一种阴森与恐怖。这种恐怖气氛的营造,让人无不联想到《弗兰肯斯坦》《德古拉》等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哥特小说作品。这类小说极力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元素,营造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怖气氛,而在主题上则致力于揭露人性中的阴暗。这恰恰是福克纳在本篇小说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小说开篇便极力渲染一种恐怖气氛:

长久以来 ,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在整个故事中,爱米丽小姐的父亲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却一直如同一个魅影笼罩在故事的叙述中,在爱米丽小姐的父亲生前,正是她的父亲限制了爱米丽小姐的外出,父权的压迫造成了爱米丽小姐人性的压抑,这是小说最初的恐怖氛围营造。

此后,小说通过倒叙法,将爱米丽小姐一生中突出的几件事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给读者一种错乱的阅读感受,实际上隐喻了爱米丽小姐精神的错乱,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小说的哥特效果。

故事的最后,当人们打开这个如同潘多拉魔盒一般的束缚着爱米丽小姐的古宅,看到业已成为一具男尸的被爱米丽小姐毒杀的爱人,与开篇爱米丽小姐这座传统的纪念碑轰然倒下遥遥呼应。这一刻,一切真相大白,两具尸体诉说着这个暴力、谋杀的变态故事。这背后的惊悚主题更是令人细思极恐。

4. 美国南方的纪念碑

小说开篇便提到,爱米丽小姐是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上究竟书写着什么呢?很显然,是美国的南方传统。可是,从小说整体来看,爱米丽小姐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传统女性。尽管她在父亲的压迫下不能迈出房门一步,但在她父亲去世后,她还是走出来,爱上了来自美国北方的年轻男人,她不仅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甚至还积极地筹备自己的婚事。

然而,她作为美国南方传统的纪念碑,镇上的老一辈人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通过舆论大肆攻击爱米丽无果,搬出了浸礼教教会的牧师来劝说又无果,最后,他们写信给爱米丽小姐的两个姑妈来劝说仍然无果,可见,爱米丽小姐想要冲破传统的束缚的决心和行动是多么坚决,然而讽刺的是,直到爱米丽小姐去世,作为旁观者的小说叙述人,仍然将爱米丽小姐评价为“美国南方传统的纪念碑”。

正是这伴随着爱米丽小姐一生的盖棺定论式的评价,逼疯了爱米丽小姐。最终,爱米丽小姐成为了一个拜伦式英雄,她孤独而叛逆,高傲而离群,她像《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一样,开始了狂风暴雨式的爱情复仇 — 她毒杀了她的爱人。

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如果我们要追究爱米丽的悲剧的来源,我们可以归结于父权主义、女权问题等等,但真正的悲剧,来源于爱米丽如同一座纪念碑般高高在上的地位。从爱米丽的父亲用皮鞭赶走追求爱米丽的小伙子们,深居简出的爱米丽的地位就已经被拔高到了镇上仅剩的贵族的高度,随着爱米丽赶走来收税的官员,她在人们心中的贵族地位被正式确立。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米丽,但是人们心中的爱米丽并不是真正的爱米丽,这才是真正的悲剧的根源。人们企图用自己心中所谓的“南方贵族”应该有的行为来约束爱米丽,造成了爱米丽的爱情悲剧。可以说,以“纪念碑”来隐喻爱米丽,恰恰是对这一现实的讽刺,这座纪念碑正是在这样新旧观念的撕扯中被推,恰如美国的南方传统在这样的文化冲突中被撕得粉碎。

5. 福克纳的玫瑰

虽然小说题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纵观整个故事,都没有玫瑰花的出现,那么,究竟这朵玫瑰花在哪里呢?事实上,这篇小说就是这支“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身为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后裔的福克纳,他对于爱米丽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通过这一传奇的故事记述了那个新旧文化冲突的特殊历史时期,另一方面,他也通过悬疑的手法与惊悚的故事情节,诱发着人们去对一个个悬念产生追问,最终必然导向悲剧的来源问题,从而抒发出作家对于南方传统衰落的惋惜,而在这背后,作家也流露出对于历史变革期悲剧之下的普通人命运的同情。

时至今日,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传统文化思想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价值观正在发生着碰撞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群体的狂热往往会造成个体的悲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四十年来,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中的开放、自由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时至今日,如何避免被封闭在古宅里的爱米丽身上的悲剧,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南方传统的纪念碑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