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之思考创新(《合肥教育》2020年第2期)
当今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瞬息万变,今天的信息在明天也许会变成一堆垃圾,今天的成功者明天却可能会失败,今天的新点子明天也许已是陈芝麻旧谷子。当前我们面对是与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教育对象,他们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时代背景、教育形势、工作对象的巨变,迫使我们必须深入思考。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学历有终点,而学习却没有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是学习最好的箴言,终身学习是教师必须的选择。
但是,只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思考,才会闪现每个教师的个性智慧光芒。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是生吞活剥,知识就不能被真正消化和领悟;思而不学,是空中楼阁,思想就没有材料和根基。当教师的必须“学思并重”,在思想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尤其不能重学而废思。
先哲苏格拉底尝言:“生命如不诉诸批评的省察,这种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成熟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的过程。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思考意识,教师就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是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区别于日常生活中对过去行为和所发生事情的自我陶醉式的简单回忆,教学思考具有研究性,它要能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的理性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思考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环节和手段。
勤于思考应该成为优秀教师的个性之一。牛顿说:“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说明思考的重要性,而这离不开先进的观念、鲜明的个性、执著的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
教师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思考的核心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寻找与验证假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通常认为理论就是一整套有组织的知识,常常把理论看作某种同真理相关的东西,是确定的、完全不容怀疑的。同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样,理论文献也要批判地阅读。批判地阅读教育文献可以帮助教师去反思那些塑造他们教学实践的知识与假定,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以往的教育突出的是传递性功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人类知识与经验、思想,当今社会乃至未来的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发展创造功能。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创新往往来自于对现有观点、材料、组织方法的创造性组合。作为创新材料的知识必须是广博的,而且要长期积累。知识贫乏,创新只能是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始终不会光顾。创造性作为创新的动力尤为重要,就算你有广博的知识,如果没有创造性或动力不足,知识也只是知识,不能转化为好的创新。
创新是创造出来的,只有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才会有独特的发现、优秀的发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创新有着如此急切的呼唤。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表现为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它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你永远按照惯常的思维去思考,得到的也将永远是惯常的东西。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
教师必须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不能再只盯着学生的成绩单,而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致力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激发他们各方面的兴趣,锻炼其想象力,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好习惯;帮助青少年消除有碍创造力成长的消极个性与心理障碍,发现并培养利于激发创造力的胆魄、理想、兴趣、激情、毅力、互助等优良个性素质,特别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所必备的主动性、变通性、独立性、质疑性、坚持力、想象力和预见力。
教师要敢于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充分利用社会积极因素,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组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为发掘、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而竭尽全力。在教学中要激励青少年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拿出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案,敢于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富有特色地完成任务。
对一个有自觉学习意识、想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教师而言,工作和生活的一切都会对他有所启迪。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学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教师要把培养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情境以及教师的状态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不能因循守旧,照搬照套。在教学中只有不唯书、不盲从,独立思考,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作为教师,在教学上要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有创新精神,才会有教学个性;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切合自己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展现起点高、手法新的个性化教学品位等。
创新思维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求异性与独创性。每当新的问题出现,我们就会敏锐地观察、丰富地想象、大胆地求异、积极地提问,能用多少种方式看待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决的方法?理论经过思考,一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便会极大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思考的同时,要善于捕捉瞬间,随时记录自己思考和反思的点滴。
创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创新型教师总是对科学知识充满热爱,对真理执着地追求,对缺乏可靠证据的结论保持怀疑的态度,对出现的新事物表现出好奇和探求的渴望。因此,创新型的教师不但不害怕学生的提问,相反,总是鼓励学生发问,并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自我否定。
创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勇于开拓进取和机智应变的才能。创新型教师总是有着一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敢品质,他总是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并善于发现普通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和容易忽视的细节,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火花。教育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创新型的教师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的处理,并能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聪明还是愚笨,就看他的智力是否得到较为充分地开发,意志是否坚定执着,行为是否求真、向善、臻美。如果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为考试机器、两脚书橱,使思维活动限制在人为设定的标准答案的框框里,这将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他们不敢想、不敢做、更不会有突破,结果是:学生习惯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孩子们就会被老师教得越来越笨。
你想成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吗?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成为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对待任何教育问题,首先要想一想:我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我对此有自己的基本观点吗?我的观点合乎教育的本质吗?是否具有清晰的价值观?对待重要的教育行动和策略,也要想一想:这样行动合理吗?是否有更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更优化的策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断积累完善,便成为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来的,更不是他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鲜活的教育生活中来,从教育实践中来,从教育反思与研究中来,从教育良知与教育责任中来,从教育梦想与教育追求中来的!那就需要读书、研究、反思、总结、提炼、合作,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找回梦想和理想、信念和信心,成为你自己!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需要心中有梦想,胸中怀信念,需要坚守教育的良知与底线,需要与现实和困境抗争,需要尊重学生的地位、人格和潜能,需要关注教学的细节并反思教学的问题,需要确立正确的核心教育价值观,需要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生命火种!需要激发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切实赋予他们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你还没有自己的思想,但你同样拥有思考的权力。心还在,梦就在!只要行动,就会有思想的灵光,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好教师之思考创新(《合肥教育》2020年第2期)》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