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教育:好教师之终身学习

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人。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本科出身的正副所长在他一左一右钓鱼。不一会儿,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所长上完厕所回来又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博士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内急。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只是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可以说,没有一个好教师不是善于学习的人。学指的是学知识,习指的是练习实习,提高能力。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教授对学习做了如下阐述:一是“如何学习”大于“学习什么”,要在如何学上多下功夫。二是“习”大于“学”,习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三是“如何思维”大于“思维什么”,如何思维是一种能力,一种创新能力。四是“知识更新”大于“知识多少”,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关键不在于你掌握的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你掌握的知识是否管用。

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推动组织、个人通过学习永不停息向前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提升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教师需要的知识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如果教师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了,可能连最起码从教的底气都没有。教师要学习成为终身具备的品格,有渊博的学识,有继续学习的要求、习惯与能力,懂得如何获取、处理信息。

教师在好学方面要充分发挥师表作用,用强烈的求知欲、刻苦学习的精神、严谨的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秉承师德、继承师业,养成刻苦学习、终身学习的好品质。教师通过刻苦学习,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努力做到专博相济、一专多能、一专多通,建立起既精又深、既宽又厚的知识结构,以教育并熏陶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知识渊博的人才。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树立起学无止境的信念,当一个学习型教师,而这既是对教师工作职责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生命质量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

学习是很容易的事情,难就难在坚持到底,坚持终身学习。在当今的社会,如果你不想被这个社会所遗弃,你就得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追上时代的要求,所谓学到老,活到老,尤其是我们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希望更加迫使我们不断前进,不能停下学习脚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毫无疑问,目前许多教师的学养达到了较高的层面,读书领域宽,积累丰厚,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写作能力比较强,能够发表独到见解。与此相反,也有相当一些教师的专业水平仍未达到最起码的要求,一些教师是教书而不读书,知识面狭窄,甚至不如自己的学生。由于不学习,不研究自己的专业,不在专业知识上提升自己,导致教学手段陈旧,教育观念落后。这样的教师最终只能被淘汰,更谈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还有一些教师不但严重缺乏专业意识,对一切需要接触的新事物,也充满抵触情绪;一些教师除了谈考试,对教育教学领域其他东西几乎一无所知,也没一点兴趣;有些教师听学术报告,只要听到谈教育理想或教育理论,立刻站起来退场。如果以这样一种态度来教学,休说教书育人,有没有资格当教师尚且还是个问题。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对于教师本身而言,不但要学习,更要把它付诸实践。世界的开放性,信息的多元化,竞争的激烈性,一切的一切都要我们明白,一刻的耽搁都可能立马创造一个门外汉,就有可能成为时代的弃儿。教师自己不学习,谈何学生学习。在学习方面教师应该给学生做出一个表率: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停止对生活的憧憬;读书广博,尤其要读点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积累教训,总结经验,经常性地写教学随笔;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和永远前行的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充满思想,思想充满智慧,生活充满人性光辉。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的行为态度往往受思想所引导,教育也不例外。比之于知识的老化,观念的老化更为危险。知识的老化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观念的老化则往往使人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教师观念不改变,教育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既需要我们学习传统的教育理念,古为今用;又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活学活用;更需要去掌握学生需要什么,社会又需要什么。

陶行知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是从人要适应社会、经济、知识高速发展需要思考的:“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否则年年卖旧货,还有什么意味呢?”古语云:“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话诠释了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终身学习显得更是尤为重要。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则是3年至5年增加一培。新的科技知识的不断涌现势必导致原有知识技术的陈旧及更新周期加快。知识老化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教师从教一天,就得学习一天。要想成为好教师,唯有与学习结下不解之缘。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以现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拥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才能满足学生不断求知的需求,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做一个值得学生信赖与尊敬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做适应时代要求的终身学习型教师。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其学习氛围必定是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一个好的团队首先应该是学习型团队。有句话说:“学习如果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可能就是一种劳役;学习如果是一群人的事情,它会变成一种乐趣;当学习成为每个人的事情时,它就会成为一种甜美的生活。”为此,全体教师要通过学习来增加职业危机感,通过学习来完善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教师停止停留在原来的知识层面上,在教学中继续沿用老一套的话,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不能及时全面地接触到新事物,可能闹笑话,可能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新时代每位教师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以现代的理念指导教学,以现代的步伐实践教育,成为一个有现代感的好教师。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人字的一撇伸向过去叫积累经验、注重反思;人字的一捺指向未来,叫拥抱理想、探索未来。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辍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在学习与工作中与学生共同成长,终有一天,随着年华老去,我们的思想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合肥教育:好教师之终身学习》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