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以外国的人的视角去看红色中国

点击蓝字“Sean的读书笔记关注我~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

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红星照耀中国

作    者:埃德加·斯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6月

Red Star Over China

后台里很多人留言要看这本书,我却迟迟不曾着手,就因为它太过为官方推崇,给人的印象太过“伟光正”了。且对于那段历史,主流的视角很讲政治,结论又太简单太教条化;非主流的视角又总别有用心地试图为那个已经倒台的政权隐晦地翻案。总之,我很怕这样“又红又专”的书的笔记不好写。

没想到,翻了两章后觉得,这书其实蛮有意思!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的记者,怀揣着对于遥远而神秘的中国的好奇心,踏遍了中国的每一个省份。他又怀揣着对于中国当时的命运前途的深沉忧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紧密地观察着局势的变化。于是随着那震惊中外的长征的新闻发生,他饶有兴趣地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红色的中国,似乎正在西北一隅,在当局的紧密封锁之下,勃勃萌生。

那这个神秘的红色中国到底是怎样的呢?领导它的是个什么样的党派?领导这个党派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受到马列主义指导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还是当局宣传的一群由暴动农民所组成的杀人不眨眼的土匪?他们奉行什么样的政策、进行着怎样的生活,真的如传说般“共产共妻”吗?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前途、中国的前途……

斯诺在书的开篇,围绕红色中国,一连提出了80多个各式各样的问题,每一个都是当时的中国人,乃至于世界各国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兴趣的人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暂时没有得到答案、非要亲身实地去求索的问题。

于是带着这些问题,和两架相机、一卷铺盖,斯诺踏上了西行之旅。

01

探寻红都

之所以说这本书有意思,因为我们大可以忘记从党史上学来的那些背景知识,以斯诺的视角——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去看待这次红色之旅。

我们甚至可以在心态上不把它设定在我国的时空里,大可想象这是发生在遥远的南美洲哥伦比亚腹地,在《百年孤独》的内战里那个武装反抗着他们的政府的游击队的控制区。

我们既不了解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也不明白当局与反对派武装的冲突所在,但我们却急切地想知道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正在发生的大事变,因为它可能给整个世界的局势带来出乎意料的影响;我们好奇地想知道那是怎样一个地区,怎样一支队伍,怎样一些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而有这样一个同样好奇而恰好在当地做报道的记者,决定不惜以身犯险,为我们带回那里的一手消息。

此时的中央红军,刚刚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的黄土高坡(二六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尚未到陕北会师),陕西成了各方势力盘踞的大舞台。原本的军阀杨虎城的势力、张学良的东北军、蒋介石的势力、红军……在这片地形复杂的地方汇聚成了更加复杂的政治形势。

斯诺从北平出发,坐着拥挤、破旧、慢悠悠的火车一路西行,他留意着河山风光,与同行的陌生人攀谈,一直坐到了西安府。靠着同情抗日的张学良将军私下里与红军达成的协议,斯诺被安排进了去往延安(此时仍在东北军的控制下)的卡车。而后由一个外表如抢匪的向导带领,步行穿越封锁区,进入了对外隔绝的红色世界。

西北地区的百姓,外表彪悍,内质淳朴。作为一个异国人,踏上这片陌生的、而又被外界传说的非常可怕的地域,面对着不知是否怀有善意的当地居民,他感觉紧张而有些许害怕。所到之处,情理之中地受到了所有人出于好奇心的围观,却也意料之外地获得了他们热情的帮助和接待。

在一个叫百家坪的小村子里,他遇到了一个蓄着大胡子的、温文尔雅的青年军官,他叫周恩来。周为斯诺制定了一个长达九十二天的采访行程建议——只是建议,因为斯诺被允许到红区的任何地方采访任何人,不会受到监视和限制。他不愿意的话完全可以不遵照建议的行程而自己安排,但周认为,按照单子上的项目进行,会更全面地了解红军,而且会让这次旅行更有趣。

02

红色中国

斯诺行程的第一站,是去往临时“红都”保安县。他是跟着一行护送物资的十几二十岁的小青年的队伍前去的。他们在岩石嶙峋的峡谷中艰难的行进,但路途却并不寂寞,因为斯诺正好可以借机去了解这些最基层的红军士兵。

他们虽然年轻,但很多都已做了五六年的红军;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但又都经历过那次史诗般的长征而最终汇聚在大西北;他们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父母家人和战友被残忍地夺取了生命,但在他们身上都体会不到半点的悲伤,反而相当快活,有种乐天派的精神。

“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我想,相较于生活在奴役之下、每天浑浑噩噩为别人卖命而艰难讨生活的那些祖辈父辈和白区的同胞,他们受到了解放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自尊自信和对于前途的希望,正是这种快活的源泉吧!

在保安,斯诺见到了毛泽东,他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这个被当局悬赏二十五万要他的首级的人,竟然毫不顾忌地在街上走、跟农民们聊天,若非别人指明,斯诺根本不会想到是他。

他们用了十几个晚上在土炕上攀谈,谈土地革命的基本政策,谈抗日战争的问题,谈党和红军的历史。

斯诺发现,毛很少提到他自己或者他个人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后来斯诺发现他所采访的其他人也是如此,不愿意详谈私事,甚至不愿谈他们的同志们的个人功绩。起初他以为这是出于谦逊,或是对这个“洋鬼子”有所顾忌,后来才发现,其实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实在不记得那些个人琐事了。

“他们能够说出青少年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但一旦他参加了红军之后,他就把自己给忘掉在什么地方了……那些事件对他们只有集体的意义,不是因为他们作为个人在那里创造了历史。”

斯诺详细考察并介绍了红区的经济模式、教育状况、工业发展。而后他到了战斗前线,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人,又实地了解这支正在与前来剿灭他们的白军作战的红军部队。于是他才真正明白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因为它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

这支主要由来自全国各省的农民组成的部队,平均年龄仅有19岁。其中70%是有文化的,远非白区的兵痞可比,这得益于入伍之后不断的学习。

斯诺问一个只有十六岁却已做了四年红军的“红小鬼”为什么要参加红军。这个来自福建的小伙子说,他家里很穷,一家六口人,没有土地,靠租地主的土地过活。每年的收成有一半要交租。于是每到冬天就只能剥树皮烧汤喝,因为要把省下来的粮食作为来春的种子。后来红军来了,赶走了地主,给穷人分了地,于是他就跟三个哥哥一起参加红军了。

我感觉,这些孩子们是受影响最深也对革命对为忠诚的群体。他们贫苦的家庭曾经在生存的底线上下挣扎着,他们早早地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平不平等,但他们不认命,他们渴望用自己的血汗去拼搏一个公平平等的新世界来。而红军的到来恰恰给了他们这样的前景。于是他们愿意跟着红军走。这样的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如果亲眼见到他们,你会真实地感觉到中国的前途是有希望的。

不禁联想到那个让鲁迅唏嘘不已的闰土来。如果红小鬼们逆来顺受地在那样绝望的环境里成长起来,或许便又成为了中国最普遍的那种无抵抗意识而认了命的顺民。几千年来支撑着帝国基业的不正是这样的农民们吗?

斯诺结束了旅程后踏回了白区的土地,但他的灵魂却似乎留在了红色的中国。他将采访所得加以整理,在英美的报刊上发布了连篇的报道,然后汇编成了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本书不能公开出版,于是以《西行漫记》由“复社”在地下出版发行,于是轰动了整个中国。

斯诺后来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们一生的好友,也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好友。到1972年他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之时,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对身边的人说:

“我热爱中国。”

今天回头看这本八十年前的报告文学作品,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总是从官样化的叙述中去了解那段历史,不免觉得有距离感。但跟随着一个同样对那里的情况不多了解的外国记者去一点点探寻红色中国,去了解那些官样化的面孔下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或许我们会和作者一样,对那个时代、那些人产生真挚的感情。

Sean的读书笔记

ID:SeanRN

欢迎扫码关注!

《红星照耀中国》:以外国的人的视角去看红色中国》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