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治国之道,抱法、执柄、处势
点击Sean的读书笔记关注我呦!
这是我的第69套的读书笔记
现已加入Sean的豪华笔记文库
后台回复关键词“韩非子”即可再次查阅
《韩非子》
作 者:韩非 著 王先慎 集解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12月版
韩非子的思想基本可概括为“法”“术”“势”并用以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本篇既是《韩非子》系列的笔记目录,也是总结。
1
序章
法家思想归本于黄老之学,以道家学说为其哲学依据。法家思想也有很多流派,比如稷下学者慎到强调“势”,韩国的改革家申不害重视“术”,而在秦国大展拳脚的商鞅则强调“法”。战国末期,韩非集“法”“术”“势”三家之大成,形成一套完备的政治理论,其学说即收录在这部《韩非子》中。
韩非的理论预设了几个根本前提:
第一,把君与臣的关系预设为一种对立关系。对立的根本在于利益的不同。君主的利益与国的“公利”是一致的,而大臣是帮助君主实现“公利”的工具,但同时他们又极力想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来谋取私利。
第二,人的行为动机遵循生物本能——乐生重死、好逸恶劳、趋利避害。而君主可以利用这些本能来加强管理和控制。
第三,必须秉持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反对政治理想化,反乌托邦,一切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人员和现象都应予以取缔。
2
“法”篇
笔记链接:2.以法治国
4.耕战强国
法治,是韩非子的思想核心。在他看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树立法律的权威——而不是君主个人的权威。韩非主张,不能借助任何“人的力量”,而要借助法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让人为因素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那就相当于没有标准。要利用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实行严刑峻法,大幅增加犯罪成本,目的惩小罪以止大恶。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致力于为国家培养耕战之士,取缔于此无关的人员。
总而言之,韩非希望通过法治塑造这样一个社会:对于人民要去智返璞,对于官吏要去私利公。人民只是耕战的工具,官吏只是实行统治的爪牙。
3
“术”篇
笔记链接:5.致虚守静
8.用七术,察六微
术治,是君主控制官僚集团的方法论。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三大原则,两个抓手,一个过程:
三大原则:循天、顺人、明赏罚。循天,就是学习天地之道,致虚守静,行无为之治。君主能够无为,是因为他确立的法律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国家能自主依法运行,而他下属的执法者有为。顺人,就是遵从人的好逸恶劳、乐生重死、趋利避害的本能,实现“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就是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绝不开特例。
两个抓手:刑德(赏罚、奖惩)。奖惩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领导的法门有“三易之数”:表易见、教易知、法易为。不要把奖励的标准定的很高,让下属能实际得到才会产生激励效果;不能把惩罚的规定搞得太琐碎,变成为了惩罚而惩罚,那非但不会起到惩戒作用,还极大打击了下属的积极性。
一个过程:循名责实。决策阶段,领导者要守拙。不能表露自己的意见倾向,像局外人一样观照所有下属对于待议事项的全部主张和执行办法。不要怕在决策会议上有分歧、有争论,反而一定要警惕没有争论、一团和气的情况。吵出个方案,就要授予执行者权力并压实责任,权力和责任都不能分散,杜绝掣肘和推诿。而后在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督责,最好秘密进行以了解真实情况。最后验收阶段,要按效果进行赏罚,“无偷赏,无赦罚”,且要名实相当。
这一过程中具体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用七术,察六微”。用七种手段督责,又要谨慎考察六种细小隐蔽的情况。
4
“势”篇
势治,是稳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核心问题就是:君主如何保全权势,防止奸臣分权乱政。韩非强调,权势决不能与任何人共享,必须警惕君主身边那些可能攫取威权之人。
最后我们来简单谈一谈法、术、势三者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我只引用韩非自己的论述,不作想当然的延伸和阐发。
先说结论:法、术、势是君主治国的三足,缺一不可。
法是“阳谋”,靶的是百姓,务求天下皆知;术是“阴谋”,靶的是官僚,务求无人可知。行术治而不行法治,则百姓莫衷一是,官僚钻营寻租,国家混乱不堪——申不害治理下的韩国就是例证;行法治而不行术治,则官僚集团徇私枉法,贵族阶层篡夺君权,投机分子损公肥私——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就出现了这些弊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
所以术和法是一样也不能少的,都是帝王治理国家必须具备的东西。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和氏》)
那么“势”与另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势是两者的前提。没有势位,就根本谈不上法治和术治。韩非把君主之位比作车,威势比作拉车的马,把法令比作缰绳,把刑罚比作鞭子。这一套东西具备了,才能驱动国家奔驰前进;没有车马,空有缰绳和鞭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韩非非常反感儒家学术那一套“贤治”理论,说得好像统治者非得超凡入圣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似的。与其苛求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不如完善国家的法治、传授御下的要术、保全君主的势位。就像是把国家这辆巨型马车所有部件置备明白了,那么驾车的人只要是“中人”,即不需像尧舜禹那样的圣人,也别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恶人,只是普普通通的资质,就足够让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了。
Sean的读书笔记
ID:SeanRN
欢迎扫码关注!
《《韩非子》:治国之道,抱法、执柄、处势》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