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欣赏》: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原来婉约才是正宗
别光点赞
记得关注+转发
不学诗
无以言
Sean的读书笔记
词别是一家
《怎样赏诗》
作 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2年9月
词这种题材,诞生于中唐时期。
后来,有些文人虽然喜欢这些曲调,但嫌歌姬们唱的词过于俚俗,便自己动手来写。这些文人词,虽然辞藻更趋细腻华美,但仍然是模仿歌姬的心境,适应她们的声口和情态,内容仍不出痴男怨女离别相思之类。
“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这正是词的传统创作风格,甚至被奉为词家之正宗。
当词调经过乐工歌妓的传唱,转到文人手里成为一种精致的小品的时候,其实原来在民间流行的那种俚俗的长短句歌曲,仍然在通俗文学中继续发展,成为戏曲和说唱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散曲的发展保留下了另一条源流。
词这种文体,曲调灵活,但并不意味着创作简单。相反,相比于律诗而言,词的创作更加注重格律。
词是可以配乐的。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即与之相合的音乐曲调。为了配合曲调,并借鉴已经高度发展了的律诗创作技巧,词中的长短句字数及其平仄规则也都是一定的。因此文人在创作过程中,要按照词谱规定的字数、平仄和其他格式规则,来填入文字。因此词的写作称为“填词”。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基本上用律句。
如三字句多用:“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种格式;
四字句多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式。
五七言的则更是直接照搬了律诗的规则。
不过跟律诗一样,在防止基本的语音错误(比如“孤平”)的基础上,还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的。只是在关键位置上的字位,平仄规则不可随意改变。
最后要说的是,词这种文体,非常注重寄托。清代的常州词派甚至以寄托为词的一种标准追求,“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事一物,引而申之,触类多通。”
所谓寄托,是继承了诗的比兴传统而发展起来的。譬如《诗三百》,每言思人怀远等事的时候,总从环境、景物等上面着手去描写,但实际上是触景生情,也是寓情于物。
但与比兴不同的是,词家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他的用意,而全部采取暗喻的手法。尤其是那些闺情词,很多词家并不停留在对妇女闺情的描画上,而是别有深意。
司马迁说:“女无善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文人们在封建统治集团里的命运,跟妇女在封建家族里的命运,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屈原九层以美人迟暮、峨眉遭妒来寄托仕途的坎坷。唐宋词家往往也以闺中女子的心境描写,来表达对统治集团的不满和期望。这方面,苏轼和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也颇为擅长,有很多名作遗世。
比如这首苏轼的《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说到底,跟律诗一样,对词的欣赏仍然要透过文字去体会作者的心境;对词的创作也仍要结合自身的深切感受,有实际的表达,而不能堆砌辞藻,玩文字游戏,以美丽的文字去掩饰空乏的内容,而远离了实际生活。如那前人所言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Sean的读书笔记
ID:SeanRN
欢迎扫码关注!
《《词的欣赏》: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原来婉约才是正宗》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