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三百年间礼崩乐坏,诸侯争霸谁主沉浮

这是我的第52套读书笔记

现已加入Sean的豪华笔记文库

后台回复关键词“春秋史”即可再次查阅

二零一九●

11月25日

春秋史

作者:童书业

Sean的读书笔记

《春秋史

作    者:童书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7年12月

12

春秋史目录

我们用了18章的篇幅回顾了春秋的历史,这一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

序言部分

在进行《春秋史》之前,我们探讨了三个基本问题。不先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就没法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情况。

1

什么是《春秋》?

什么是“春秋时代”?

2

春秋的形势是怎么造成的?

3

周王朝的根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氏族政治

2

春秋初期:中原争霸

骊山之乱后,周平王把周王朝的首都搬到东都洛邑,从而开启了东周的历史。

4

春秋初期列国内乱

东周初期,周天子的地位还是相对巩固的,但对诸侯的统摄力明显下降。于是中原列国相继出现小宗篡大宗的内乱事件。

5

中原五小强争锋,

郑庄公打出了小霸权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扩张自己的势力以填补力量真空。其中最活跃便是“中原五小强”,它们分成两个集团——郑齐鲁联盟和宋卫联盟,争夺中原霸权。最终郑国的郑庄公击败各方强敌,成为小霸主。

6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郑庄公死后郑国衰落,齐国击败鲁、宋,建立了霸权。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开启了霸权时代。

7

宋襄公图霸失败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落,宋国宋襄公试图接过霸权,却被楚国击败。楚国的势力已经威胁到整个中原,周王朝的天下似有易主之势。

3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

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始终是周王朝的外部威胁。东夷在西周初期被基本征服,以楚为代表的南蛮和以犬戎为代表的西戎则是西周王朝的心腹大患。到春秋时代,北方的狄人已基本占据了今日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大部,南方的楚也相继征服“汉阳诸姬”,兵锋直指中原。周王朝呼唤一个能够统摄诸侯抵御外侮的霸主。

8

楚的崛起

楚国从武王、文王至成王,连年向北用兵,基本征服了“汉阳诸姬”。击败宋国后,中原似乎已经没有了能抵挡它的力量。

9

晋、秦的崛起与联盟

晋国从曲沃代翼的内乱中抬起了头,秦国也终于赶走了戎族成为西方强国。两国一开始为争夺发展空间而相互征伐,后来达成一致利益结成“秦晋之好”。

10

晋文公得位

11

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

12

晋国卿族秉政,走向衰落

晋献公开启了晋国崛起之路,他死后却爆发内乱。公子重耳在外漂泊了二十年终于回国继位,带晋国走向霸业。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为霸主。从此春秋争霸舞台上基本是晋楚轮番唱主角。

13

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14

鄢陵之战:晋国复霸

晋楚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主旋律,而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城濮之战后,晋强楚弱;

邲之战后,楚强晋弱;

鄢陵之战后,晋强楚弱。

最后到二次弭兵为止,晋又在走下坡路,楚的势力又在上升。

这个过程中,西方的秦国也在与晋国争夺东进之路,齐国则与晋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所以这段历史又可看作晋楚齐秦四大强国争霸,或者说是晋国与三大国争霸的历史。

为了突破三角联盟,晋国开始扶植东南的吴国来牵制齐、楚。楚国便扶植越国来牵制吴国。春秋争霸的战火就燃烧到了长江流域。

15

中原弭兵,北方战局终结

一百多年的连年战争,四大强国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处于相持状态,彼此在战争泥沼中越陷越深,不堪重负。处于大国夹缝中的小国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弭兵运动兴起。各大国终于达成一致实现了停战。

4

春秋晚期

16

孔子与他的思想

孔子是《春秋》的编辑者,也是后世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怎么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思想呢?

17

楚、吴、越南方争霸

北方大国弭兵,南方的争霸战争却进入白热化。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辅助下竟一度攻破楚都,他的儿子夫差又灭了越国,北上中原获得霸主地位,却最终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勾践称霸后,春秋历史也便结束。

18

三家分晋始末

最后一篇谈一谈春秋时期列国的氏族,尤其是晋国卿族秉政,直到三家分晋的始末。

12

春秋时期

经济社会情况

春秋史是东周历史之一部,是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形态向秦汉帝国时期过渡的开始。故而这一时期各个方面基本还在西周时的框架下,而又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1.社会经济。

链接:井田制

链接: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周人以农立国,井田制是它的基本经济制度,骨制和铜制的耒耜是当时务农的主要生产工具,耦耕是其主要耕作方式。但是考古已经证明,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开始应用,牛耕也已发明,由此生产效率大为提升,土地的私有制也就已经实际的发生了。

工商业在周代并不发达,主要由官府组织。商人们受命于官府,往来各城邑贩运珠宝等奢侈品,供贵族享受。普通民众的货物买卖多数是以货易货,但货币也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广泛流通。商代就曾以贝壳为交易媒介,西周有了仿照贝壳形状以铜铸造的贝币,春秋时铜制“钱”(一种农具)型币就产生了。但平民百姓还是很少接触的。至于工业,似乎主要由奴隶做工,从事金属、陶器的铸造、做皮器木器等。

到春秋中后期,各国已经产生了一些富商巨贾,尤其是在郑国和齐国,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2.政治制度

链接:礼制(蒐礼、飨礼、射礼)

链接:礼制(冠礼、贽见礼、命圭、策命)

周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在周的天下分为畿内和畿外两部分。自西都丰镐到东都洛邑的“千里王畿”是周王室直接统治区域。周王朝又通过分封制来具体行使地方的行政权,畿内的封君称伯,畿外封君称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乃是后世附会,从考古证据看,商周时的五等爵或许是“侯甸男采卫”)。

在分封制下层的行政组织制度是都鄙制。诸侯所居的国都称为“国”,诸侯分封的卿大夫所居的大城称为“都”,一些小贵族和民众聚居的小城称“邑”。周王朝基本是实行“国—都—邑”三级区划。

而城市之外的乡村地区,则分为“乡遂”两部分。城市的外围,城外郭内的地区称“乡”或“郊”,郭外称“遂“或“野”。再向下则有邻里乡党州等不同的区划。

链接:乡遂制

值得一提的是县制的使用。春秋时各大国在兼并战争中为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而设立直接属于国君的县。秦讨伐西戎、晋讨伐北狄,都在新征服之地设县。楚国攻灭申、息、陈等国时都改设为县,这些县原都是封建国家,地方广大、人口众多,其力量甚至可与一大国相抗。

3.社会文化

殷商是神权社会,对神鬼的祭祀和占卜是社会文化的主要方面。宗教就是学问,巫祝就是学者。当时的占卜之法是“象占”,以龟甲或兽骨钻孔灼烧,用其裂纹(“兆”)来判断凶吉。

周代在对神鬼的敬畏外更重视礼制,于是巫祝转变为了史官,在卜筮的职责之外,又负责掌管典籍、记录历史,甚至观天象、定农时、负责祭祀仪式等等,社会文化也便从神权走向了世俗,内容更为广泛。

周人大概是为打破殷商对占卜文化的垄断而创造了卜筮之法,用蓍草占卜“爻卦”,以此判断凶吉。后来便形成了《易》。

12

春秋史结论

封建制度崩溃与贵族政治衰落。

春秋乱局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权统治力的缺位和整个政治体制的大崩塌。周王室衰微是最直接的原因。因其衰微,其赖以存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也不再为诸侯所严格遵守,以小宗篡大宗的野心家,没有了一个上位的制裁者,于是乱臣贼子层出不穷;也正因周室衰微,于是大国的雄主就试图填补这个权力中空,掌握统摄天下的政治力量,这便有了大国争霸乱局。

贵族为了争夺政权互相冲突,土地越来越集中于世家大族手中,结果使得斗争失败的贵族降到下层社会(孔子的家族就是一个例证),成为了“自由经理人”式的文士,甚至变成失地平民;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工商业发展和孔子这样面向平民的私学的出现,部分平民的社会地位、知识、能力得以上升。于是,曾经基于血统的社会阶层壁垒逐渐淡化,社会阶层具有了流动性。

民族的融合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华夏文明本来具有三大源头:河洛、中原、关中,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核心活动区域。这三个区域,也就在渭水—河水—济水一线形成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带。到西周晚期,王朝的疆域仍仅限于这个文明带上。其外的地方,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地区,是“化外之地”。

到春秋时候,各大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逐渐向“化外之地”扩张,秦国称霸西戎,楚国整合了长江流域,齐国吞并了东夷和长狄地区,晋国灭亡赤狄、白狄诸部而控制北方。于是“中国”的疆域史无前例地扩张,北到燕代、东到海隅、西到甘陇、南到洞庭,全都为华夏文明所笼罩。

而在争霸的过程中,这些吞并了异族的大国又彼此融合,他们的种族和文化相互混合,于是一个华夏民族共同体也逐渐形成了。

Sean的读书笔记

ID:SeanRN

欢迎扫码关注!

《春秋史》:三百年间礼崩乐坏,诸侯争霸谁主沉浮》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