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社会分层、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现实的世界却如同平行时空?

点击蓝字“Sean的读书笔记关注我~

本书于2016年8月荣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三体》之后,中国作家第二次荣膺这项“科幻小说界的诺贝尔奖”殊荣。

《孤独深处

作    者:郝景芳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8月

正文开始

有小伙伴在后台提到《北京折叠》这个小说,好啊,那我就弄来看了。

首先得说一下作者。

郝景芳,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经济学博士。《东方文化周刊》专栏撰稿人。《北京折叠》创作于2012年,据说初稿只用3天时间就写完了。

其实小说的篇幅很短,故事也很简单:

在不知多遥远的未来,北京被改建为一座“折叠城市”。整个城市被分为三个独立的空间: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是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

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老刀是第三空间的一名垃圾清理工。垃圾清理,是整个城市的支柱性的工作,也是第三空间存在的意义。

每次翻转后第一、第二空间产生的各式垃圾,都通过管道运往第三空间,由老刀和他的两千万的同事们进行分类处理。

在这个底层的世界里,生活极其艰难。人们的收入微薄却开支不菲,居住环境极差,到处都是一片肮脏和嘈杂。老刀希望养女糖糖能够脱离这样的环境,到更高层的空间里去生活,所以必须让她接受教育——可老刀连给她上幼儿园的费用都出不起。

偶然间,老刀从垃圾堆里的一个空酒瓶里,抽出了一封信——一封来自第二层空间的委托信。他在转换时通过垃圾管道偷偷爬到第二层空间,找到委托人。原来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爱上了第一空间的某个女孩,希望有人能替他冒险潜入第一空间送信。报酬,是二十万。

(小说中的物价水平我懒得深究,反正老刀的工资是一月一万,大学生在某公司实习,实习期工资每月十万。我估计跟现在的人民币比值大概10:1吧。)

于是老刀欣然应允,回家精心准备后,冒着生命危险,躲在摄像头监控死角的某处缝隙中,在大地翻转的时候死命地抵抗着离心力,攀爬过暗道钻到了大地另外一边,也就是第一空间的世界。

他如约送到了信,却得知女方竟已与一大腹便便的中年官员结了婚——那大学生还以为此人是她爸爸。

老刀收了她十万的封口费。

完成了任务,老刀想早点到那暗道等转换,却被安保人员抓住。保安的负责人老葛,却是个从第三空间摸爬滚打上来的,很同情老刀,便施以援手。此后老刀又误闯高层庆典酒会,从高高在上的精英们口中,得知了这座城市更多的底细。最后终于在转换时刻回到了第三空间。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既有高官巨贾,又有白领新秀,还有无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劳工。他们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同一片天空下,彼此的世界却似乎完全不同。

本作之所以受到热烈追捧,恰是社会分层、贫富差距、阶级固化这些当代现实问题让读者们心有戚戚焉,获得极大共鸣。

中国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确实催生了一大批的精英阶层,但也确实有为数更大的社会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无奈地掉队了。因此当代的中国都市社会面貌具有一种现实冲突: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广厦外围,仍存在着杂乱的棚户区,居住着为数众多的边缘人。他们从事着最繁重而辛苦的体力劳动,维护着城市的光鲜亮丽,却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

之前有句心灵鸡汤说,人和人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但有两样东西,是一视同仁、完全平等的:一是时间,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二是生命,每个人的一生都仅仅几十年。

但对不起,在《北京折叠》里,连时间都已经被阶层分化了。第一阶层享有完整的24小时;第二阶层享有第二日的6—22点,而第三空间的底层人,只有8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还全是在夜里——他们永远看不到太阳,第三空间的太阳是人工的产品,仅仅是图个心理安慰而已。

其实生命也是不平等的。在未来,穷人的一生仍然是几十年,但生物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等到人身上的一切零部件都可替换的时候,可以想象能够负担得起这些开支的人类,寿命可以延长到什么程度。

当然,这一点在本作中没有体现。

另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对人力的取代。在故事中,在北京这样的都市之外,农业区和工业区几乎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全自动化,只有一两个人便足以管理一个农场或工业园。

在都市里,第一空间的基本工作已完全由机器人来承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第三空间来人工分类处理垃圾呢?仅仅是为了保证就业!就业是第一等大事,完全由人工智能和机械取代劳工,将造成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失业,无所事事却得不到生活保障的底层人必定摇撼这个社会体系。

虽然这本小说对人工智能的描写比较幼稚,想象力极端匮乏。但在《未来简史》里,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说得更深刻一些,小伙伴们如果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不妨去翻之前的笔记

一言以蔽之,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大的限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承受度问题。在十几二十年后,现今社会上95%的职业的人工工作可以被机器人取代——请问届时社会要如何安置这人口基数庞大的无业阶级?

这篇小说,借科幻外衣,实际上是想要通过这个故事来引起世人的思考。

但老实说,故事的创意蛮不错。可惜以作者的故事架构能力、对世界运行逻辑的设计能力以及文笔水平等等,想把这个创意升华为一个成熟的作品,哼哼,说实话,太吃力。结果最终读者看到的是现在这样一个挺粗糙的小说,挺对的起“初稿三天就完成”的这个说辞的。

其实我完全不能理解它为什么会获奖——小说的卖点仅仅是创意而已,其它的全是短板。难道评委会看到作者是个亚洲面孔的年轻女孩子,内容是在黑北京,就亢奋了?

小说里的逻辑bug数不胜数。

比如为了表明第三空间底层人上学难,说家长为了小孩上幼儿园,要轮番换班连续排48个小时的队——不是说好这个阶层每48小时只有8小时活动时间吗?

比如三个空间的时间差。按理说在这样一个连时间都被分化的世界,社会的价值体系必然与现在不同,时间必定作为一种稀有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量。而在这个问题上本作有极多的逻辑漏洞无法自圆其说。

至于社会分层和人工替代问题,本作的探讨都很表层。

但不得不说,去掉“雨果奖”这个光环,单论这个作品,中肯的说,不失为一本很有想法、很有启发性的小说。虽然它完全可以打磨得更好,作者却为能力所限打磨不出来。

对,我不是黑《北京折叠》,这波我站《三体》。

Sean的读书笔记

ID:SeanRN

欢迎扫码关注!

《北京折叠》:社会分层、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现实的世界却如同平行时空?》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