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是相信老百姓能把自己管理好【老子】No.4
点击Sean的读书笔记关注我呦!
读书笔记
《老子今注今译》
作 者:陈鼓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5年9月
力 匕
《老子》的无为而治
Sean的读书笔记
廴 匚
厶
宇宙论的核心精髓是“道”,它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万物本源——自然规律——人生规范。由形而上的宇宙论,推及形而下的人生论,“道”在人世的层面的反映就是“德”,“德”的要求是“自然无为”,实现的原则是致虚守静、崇本息末、以柔克刚,具体的方法是守雌、不争、处下、利物、谦退。
然后,最重要的一步,是把这些原则实践于政治。
真正坐在老子对面听他这些教诲的人,从来都明确地限定在一个阶层里——侯王。
这是一本传授治国之道的帝王书。它阐述的宇宙论与人生论的内容,都在为最后的政治实践做铺垫。
那理想的统治者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圣人,也就是有道者,能够洞悉道之所谓,把握常理,能做到清静无为、崇本息末、以柔克刚的人。
那这样的人具体应怎样管理国家呢?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们首先来说这个“无为而治”。
无为之治
首先,为什么统治者要无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天不可能因为同情弱小的食草动物,就让自然法则失效,就让狼不许吃羊了,否则救了一群羊却等于毁了整个大森林。同样,作为帝王也不能有偏私之心,就保持一个高高在上的虚置状态,让百姓按照社会运行规则自行其是,自己发展。不要总是搞东搞西,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也会对规则本身起到很不好的影响,最终是害了百姓的。
既然如此,那统治者怎样做到无为?
首要的是要能把握“道”,能守“常”,通晓天地运行和人世运转的规律。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自以为是,不会贸然出头。
现实中的每一个领导者,不管官大官小,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总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我最聪明,其他人都是傻子;我最重要,其他人都得围着我转。我说一句话,底下人立马就得实现;我递一个眼色,底下人就该心领神会,抓紧落实。走路要我先走,开会要我最后进门,最露脸的机会必须让我来……典型的官僚主义。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就已经在强调了,官僚主义这一套是很傻的。真正有智慧的人越是身处高位,他的表现越会平易近人,尤其地谦下。专心成就事业,而不要争功劳;诚心培养下属,而不要搞人身依附;主动地把自己放在一个柔弱的处境上,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争而莫与之争。这就是前一篇我们所强调的那一些原则。
这跟天地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一样的,这就是“玄德”,是“天道之德”,也是人们——尤其是在高位者——为人处世的最高法门。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当领导者能够知“道”守“常”,也就没有了主观成见,不以主观意愿厘定是非好坏的标准,破除自我中心去体认百姓的需求,就跟百姓没有隔阂了。
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具备了“无为”的资格。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儒家很讲究“内圣外王”,其实道家学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孔子说,统治者发乎于仁而克己复礼,那么按照身家国天下的次序递推出去,就会得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老子则说: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原理是相似的,都是最高位的领导者通过加强自我修养,超凡入圣之后就能带动整个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两家思想在具体实施方略上却背道而驰了。儒家强调要制定完备的礼乐制度,分明等级,以使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各安其份。道家则认为,领导者知“道”守“常”,那就千万不要搞这些有的没的,百姓自己会把自己治理好。为什么呢?因为政府做的越少,社会越简单纯粹,那么人类社会天然的运行规则就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了。
见素抱朴
老子相信,人类社会天然存在着一种运行规则,这种规则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就像自然法则不是宇宙中的什么上帝规定出来,而是亿万年来生物们不断竞争、衍化中发展出来的。
人类社会的那一些制度架构,比如什么礼乐、刑法,都是从这种规则中演变出来的,但当它们固化下来后,就反过来制约社会运行规则的自然运转。
老子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百姓越奸诈好利;一个国家法令制度越完备,百姓反而越难治理,人们变着法地想钻法律的空子,占社会的便宜。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这里面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老子认为,就是因为统治者“舍本逐末”。本来法律什么的社会制度,是从社会运行规则中固定下来的部分,反过来却变成了阻碍社会运行的因素,而且陷入了恶性循环:它越偏离本来的轨道,精明的统治者们越是发挥智慧、开动脑筋,试图修修补补把它做得更细致完善,结果逐渐差以千里。
那应该怎么办呢?
老子最强调辩证法了,“反者道之动”嘛,当事情向一个极端发展太过的时候,总会回归于原始的。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应向原始状态回归。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兴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你可能会拍案怒骂:这不是愚民之术嘛!
确实后来的道家思想以及从其发端而来的法家思想,都有愚民政策,这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但显然《老子》的作者本意并非如此,因为愚民政策本身就是巧诈权术,这是老子最感恶心的东西了。
道家学派的文献里总会出现“智者”和“愚者”的对比,而那个看起来很聪明的家伙常常没有长远的视野,是自恃小聪明的真傻瓜。而那个看起来的憨憨,其实却具有大智慧,这就是大智如愚——其实也没什么“大智”,只是后者质朴地遵循着“道”的准则行为做事,所以不自觉地就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那些自恃聪明、贪图眼前小利而违背大道的人最终也会捡了芝麻丢西瓜。
那么怎么才能让人们回归这种理想的质朴的生存状态呢?
那就要尽可能地削减物质财富,让老百姓温饱无虞,但又没有余财,这样大家财富状况都差不多,均贫富了,就不会有人起偷盗的歹心——反正偷你也偷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稀有物品,家里的吃穿完全不用发愁,有什么可偷的呢?
财富平均了,人的欲望就减少了,就没那么多心眼去勾心斗角,逐渐变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不是贬义的,头脑简单是因为民风淳朴。社会上没有坏人了,又何必相互提防或算计呢?
这样一个社会,人人自得其乐、各安其位,那有政府和无政府就没什么区别了,有统治者和无统治者就没什么区别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呢?政府高高在上,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人人都傻了吧唧的,没什么欲望,生活需要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幸福指数特别高。这明明是有道的“圣人”治下的政府治理的结果吧,但好像又不是,因为他啥事也没干,就维护着古已有之的人类社会运行规则的合理运转。人人都觉得,我本来就是这么生活的呀,有政府什么事呢?
最终形成一个什么理想状态呢?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復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俨然是一个乌托邦、理想国了,它很难在现实中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现实中的政府,总觉得自己是家长;总觉得老百姓像熊孩子一样,天生很难管;总觉得自己比规则还大,出台各种约束法条破坏规则,朝令夕改让规则形同虚设,这就会让人人都很精明,去钻规则的漏洞,世道也就乱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虽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事实证明,熊孩子必有熊家长,刁民必有恶政。
老百姓为什么很难管?因为你政府的治理方法不对!!因为你乱作为!这么搞下去,老百姓是真心实意地觉得这个政府好而拥戴这种统治吗?不是,他们是被威权压迫,而暂时地屈服着生存的。但这种忍耐必定是有限度的,所以历史一再重复着的现象是,每一个王朝覆灭时,都曾被其奴役着的百姓们揭竿而起迎头痛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所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近年来还被引用过,后面加了“如履薄冰、夙夜在公”的阐释,这是引用者不懂其主旨的误解。
烹饪小鱼是最怕翻腾的,一翻就散架。所以小心谨慎而勤翻多翻,还是在翻腾的,或许并不比不谨慎地少翻要强,或许还更使那小鱼可不堪言。
Sean的读书笔记
ID:SeanRN
欢迎扫码关注!
《“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是相信老百姓能把自己管理好【老子】No.4》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