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审计发现容易被驳斥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的讨论——留言也很精彩!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对沟通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的职业。实践中经常看到有些平日讲话口才很好的同事,在进行审计沟通时却力不从心。这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与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是有很大差别的。内部审计沟通的主要形式是纸面沟通,载体是审计取证底稿和审计报告,内容是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审计发现与审计建议写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能否认可并接受,审计人员能否顺利出具审计报告,而且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在审计对象眼里的专业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了内部审计发现容易被驳斥的四大原因及应对策略以飨读者,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内部审计发现容易被驳斥的四大原因

(一)大胆假设,却没有小心求证

一些内部审计同仁具有很高的职业敏感性,经常能够通过职业怀疑发现业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却由于仅靠职业怀疑下结论,审计依据不充分,导致与审计对象沟通审计发现时陷入“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例如,笔者在实践中曾见到一类情况,审计人员通过业务系统记录中显示的数据察觉到审计对象的行为存在明显异常,便做出了审计对象存在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审计结论,并由此出具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审计对象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当天业务临时调整导致未按原流程进行操作,并拿出了相关证明材料。由于审计人员没有拿到充分的证据,导致最终审计结论被审计对象轻易推翻。

这类情况大多出现在刚入行不久但很有审计天赋的内审同仁身上。他们大多干劲十足,但却少了一些“老道”。所以除了大胆假设外,还应小心求证,让自己的职业判断获得充分的依据支撑,才不会觉得所从事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苦差事。

(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内审实践中经常有一种情形,即审计发现抓不住主要矛盾,审计依据不准确,问题定性有偏差。也就是说,审计发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情形下,很容易给审计对象创造机会,从审计人员不擅长的领域驳斥审计发现。例如笔者参与过的一个审计项目,其中一个审计发现涉及到流程和系统两个方面的问题,而系统问题的根源在于流程管控的缺位。但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做更深入的了解,导致审计发现浮于表面,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当审计对象驳斥说系统存在固有限制,行业内均存在此问题时,审计人员无法做出更有力的应对,导致审计发现被驳回。所以,是否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精准定位审计发现是审计人员必须修炼的基本功之一。

(三)缺少常识,不切实际

这类情形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审计人员没有基于公司当前业务管控要求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另一类是审计人员过于超前,提出的审计建议超越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这两种情形都会产生同一个结果,即审计对象难以整改。上述两种情形既可以分别存在,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审计发现中。笔者就曾在同一个审计发现中积累过上述两种情形的教训。

当时,笔者基于业务数据发现审计对象在流程管控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为了确保依据充分,笔者找到了监管法规和公司制度的相关条款予以佐证,并以非正式方式咨询了一些同行的意见,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认为这是一条可以提高公司现有管理水平的亮点发现,并信心满满的要求审计对象反馈意见。不料审计对象拿出公司法律合规部门的意见书予以驳斥,指出相关业务流程都是基于公司法律合规部门的要求而设置,并认为审计人员对法规和制度的理解没有考虑公司业务管控实际,没有考虑业内普遍做法,如按照审计建议执行将会给业务部门增添很多负担,结果导致审计发现一度难以确认。后来,笔者进一步向公司法律合规部门进行了确认,得知现有管控流程的确是基于法规要求并考虑行业通行做法的情况下定下来的,且不存在较大风险,最终无奈只好撤回审计发现。

由此可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时常会站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角度去理解法规和制度要求,并对照业务开展情况提出审计发现和建议。但有时却容易忽略公司运作实际和整改的可行性,使得审计建议成了纸上谈兵,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沟通过于绝对,意见失去弹性

实践中,一些审计同仁责任心和原则性都很强,提出了很好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但却由于过于固执己见,在沟通过程中不懂得变通,导致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令审计对象无法接受。例如审计发现提出后,审计对象立刻进行了整改,并要求审计人员将该情况反映在审计报告中以减轻问题影响程度,或取消审计发现。但审计人员考虑到问题属性、审计风险以及审计成果展示等各方面因素,不同意审计对象的意见,导致审计取证底稿被审计对象拒绝确认。

这类情形一般都不是审计发现本身存在瑕疵引起的,恰恰是由于审计人员在与审计对象沟通过程中不注意沟通艺术所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审计工作“成在审计沟通”也不是不无道理。

二、减少审计发现被驳斥的策略

(一)证据先行,懂得舍弃

审计人员一定要坚持审计证据先行再下审计结论。有些问题即便存在明显可疑之处,在没有充分证据作支撑的情况下,宁可舍弃。若不愿舍弃,就应该下功夫去搜集可以证明审计结论的证据,这才算是审计程序执行到位了。

(二)追本溯源,精准定位

审计发现定位不精准的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以为发现了一个现象就可以作为问题。所以,若想精准定位审计发现,就需要多问为什么,多练习使用一些可以提高自己逻辑思维的思考方法,例如5W1H、六顶思考帽、鱼骨图分析法、麦肯锡7步分析法等结构化思考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审计发现,提出更有说服力的审计建议。

(三)知己知彼,务实可行

有时法规和制度的落地需要考虑公司经营管理实际,若审计人员无视这一点,则难以让审计建议具有可行性。审计人员在坚守独立性的基础上,要做到知己知彼,充分与审计对象进行沟通,互相了解各自的需求。在审计过程中,应多方取证,互相印证,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可行。毕竟现代企业中的内部审计要更多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审计建议如同空中楼阁,那么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则很难体现。

(四)辩证思维,灵活沟通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存在意义在于为公司创造价值提供服务。因此,内部审计应是公司业务部门的服务者和咨询智库,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都不应当以一个监督者自居。秉持这一理念,就应该避免与审计对象进行强势沟通。有些审计人员只注意学习沟通技巧,却没有摆正自身定位,是很难真正做到灵活沟通的。任何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审计人员应当多学习用辩证的视角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如此才能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双赢”。


三石:



看了一遍,探讨的小点有如下:

    1.“大胆假设,却没有小心求证”直白的说就是工作不够到位,没有实锤。被翻盘或反咬一口是正常的且也是必须经历的,该教的学费。我们常说,我不要你觉得你认为,你说了不算,而需要事实和规定来对比,来定性。而不是将怀疑做为“事实”和“成绩”。


    2.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即没有抓大放小或舍本逐末,根本原因在哪?态度、能力是一方面,不懂业务和管理,不懂流程和系统是根本。


    3.缺少常识,不切实际。这个太常见了,但举例与标题不符。举例为不符合现状和超前。而标题中常识未提及,主要在说后半句“不切实际”。同时,无法整改的事项到底如何反映和给出审计建议,是当下正在讨论的焦点问题。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



    4.沟通过于绝对,意见失去弹性。常见。这个不仅是原则底线,完全就是迂腐教条了。需要轮岗去被审部门体验下,进行角色转换。审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找问题么?是为了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供决策参考,抓鬼、倡廉、震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5.证据先行,懂得舍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应对,还有一种居中方式,即我们注意到,直说事实,不定性。


    6.追本溯源,精准定位……理论上是这样,但有些事情是不给审计知晓和介入的。不然不会说审计这只是个边缘部门,非核心圈。
    大体如上,不一一细说了!

Both J :


看到如此的点评,也来探讨探讨~

1.“大胆假设,却没有小心求证”,其实归纳法的使用也是挺好的,总是能通过经验判断最快的大脑反应给出“答案”。but但是这样的信息渠道,限制了你去证伪。因为你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给你行为了“信号”,就像你的偏见一样。刻意练习吧~

2.“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低思维的认知,怎么能看到高阶结构, 那是不可能的。
3.缺少常识,不切实际:先搞清楚在现在基础科学世界观下什么是不证而明的常识。在来探讨缺少常识中的常识两个字。不切实际:目的只有一个,方法确有很多种,问题在于在一个系统中,想跑,先学会走,然后才能跨越。

4.沟通过于绝对,意见失去弹性:”不是你说了什么 而是别人听懂了什么“。内容描述更像审计人员不清楚自己的目的。而真是要去证明自己查中问题的能力,这是现在很多审计人的臭毛病。求而不得,不求而得。


  :

减少审计发现被驳斥的策略:

1.证据先行,懂得舍弃:这和舍弃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下次依然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就是因为所以。。。。。。

2.追本溯源,精准定位。用再多的工具,依然把自己困在那个井口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知道吗?

3.知己知彼,务实可行:那不是你的对手和敌人,那是你的队友,不同的是他们是操作者,你是观察者。目的只有一个从A点为中心,不断的扩散延续,并没有终点……
4.辩证思维,灵活沟通:不出井口,辩证毛线。

作者问题写的很实际,但是..可惜了..

关于“内部审计发现容易被驳斥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的讨论——留言也很精彩!》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