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受不到那些没有词汇去形容的情绪

我们生活中往往会用情感细腻和情感粗糙来形容不同的人。就比如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情感细腻的人,任何生活中的事情,甚至春去冬来都会牵动她内心中的情绪,这才唱出一曲“黛玉葬花”的委婉旋律。有时候过于细腻,也会让人觉着有些矫情。

当然有人情感细腻,就有人情绪大条,所有的“直男癌”患者都应该算是情感粗糙的类型。所谓“直男癌”其实并不一定是某一种审美,而是指这些男孩子无法体会到女生的情感,女生很多细小的表现,在他们的感觉中无法形成波澜。体现出来就是明明女生已经有点小不快了,但他感受不到,明明女生已经有一点小羡慕了,他们也会完全无视。到了送礼物的时候,就只能依照自己原来的审美和偏好了

那为什么有的人情感细腻,而有的人情感粗糙呢?这个是天生的么?就像大部分感情细腻的人都是女生而感情粗糙往往是男性的代名词。好消息是这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的主动培养,你也可以变成一个感情细腻的人,而且成为理性细腻的人。

那想要准确的描述情感细腻和粗糙就先要引入一个概念,“情绪粒度”。

什么叫做“情绪粒度”呢?就是你对于一种情绪最小的感受单位。就好像对于愤怒,感情细腻的人可以分成10级,从暴怒到埋怨,而一个情感粗糙的人可能就一个等级,这个人是不是生气了。

所以一个“情绪粒度”越小的人,感受情绪的能力越强,那么他所对应的情感也就越细腻了。

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同的情绪粒度呢?这就要说我们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了。

之前有一种说法,情绪是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一种反应,是那些写入基因中我们对环境反应的“快捷方式”。就好比,你看到老虎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情绪其实是多年进化中,见到老虎就要跑的“快捷方式”,情绪告诉你快跑。

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如此的复杂多变,不是简简单单的恐惧就要跑,见到食物就快乐。

就要提到另一种看待情绪的框架,就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莉莎·费德曼·巴特瑞提出的“情绪构建”理论。情绪构建理论主要的观点是,我们的情绪并不是大脑简单的对于外界的反应,而是我们主动构建出来的。这个构建的过程就融入了人们文化和个体经历的因素。

之所以情绪是我们构建的,就是因为人的大脑其实不仅仅只有反应外界环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对外界的环境产生预测,并给予这种预测提前准备好我们下一步行动需要的各种条件。

举个例子,就比如说,你出去踏青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只眼睛蛇。这时候视觉信号传递来一个明确的危险信号,这里有毒蛇。那这时候大脑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预测机制,如果要被毒蛇咬伤了就会中毒,可能就会死掉,所以要快速的逃跑。

那这时候大脑就会指导身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让身体马力全开,时刻做好逃跑的准备。

但这个时候你产生情绪了么?没有这时候你只是身体有了反应,而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在脑中认知到这种情绪。而当你的大脑的主动预测、你的实际感受完全对上了你脑中对于“恐惧”的概念时,“恐惧”这个情绪才真正的产生了。

所以情绪构建论认为,我们的情绪不是不是受到外界刺激自发产生的,他的而产生需要三大要素:

  1. 大脑的预测能力

  2. 我们的身体感受

  3. 存储在脑中不同的情绪概念

对于前两种,都是我们身体的自然反应,而第三条则决定了我们对这些感受的识别能力。就像所有人看到花瓣飘落都会有一丝丝的感觉,但有的人就可以把这种感觉对应到一个情感粒度,而有的人则无法对应上,就只能任其流走。时间久了就变成无感了。

那让我们感情变得细腻,其实就是要提高这样的“情绪粒度”,让我们在感受到这些细微的波动时,可以准确的“捕获”他,对应到一个具体的情绪中,而不是任其流走。

这种过程其实有一点类似于品酒。你可以看到品酒师,用各种香气来形容一种酒,什么柠檬酸呀,樱桃味呀,带有淡淡的茉莉花香呀等等等等。但你一喝就只是觉着有点奇怪的酸。难道是你的舌头有问题么?

其实差距是品酒师的记忆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香气和对应香气的描述。而训练品酒的一种方式就是多吃各种水果,多多去闻各种各样的花香,然后记住这种香气,在脑中形成这种香气的概念。那么下次你再在葡萄酒中尝到这种味道时,就能够识别出来了。你的气味粒度就变得更为细腻了。

那么提升情绪的粒度,方式也是相似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去扩展情绪的概念,找到描述细微情绪的词汇。

就比如形容快乐,除了高兴,开心以外,你可以尝试一些更细微的描述快乐的方式。像是如午后沐浴阳光一样的快乐,如夏日喝冰可乐一样的快乐,犯了错误但逃过惩罚的窃喜等等。当你试图去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这些貌似都是快乐的情绪中也会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时候你的情绪粒度就变得更细腻了。

除了自己造情绪概念以外,有一种更为便捷方式,就是学习一下外语中的描述情绪的特殊词汇。比如日语中有一个词汇叫做“arigata-meiwaku”,形容的是别人给你帮了倒忙,你还不得不表达感谢时候,那种纠结又无奈的情绪。又或者是英语中有一个词叫eudemonia,他形容幸福,而且特指那种因理性积极的生活而带来的那种幸福感。

从这些不同的外语词汇中,我们也能学到不少描述情绪的概念。从而在下次遇到这种情绪时,你就可以细腻的体会出来了。

所以情感粗糙的人,并不是天生就这样,这种钝感其实来自于对情绪粒度过于粗糙,以至于对于就忽略了周遭细微的情绪变化。而通过主动积累一些描述细微情绪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让情绪粒度更为细腻,从而敏锐的察觉到自己和周遭人情绪的变化。这时候你就已经成为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了。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你感受不到那些没有词汇去形容的情绪》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