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不平等

R.Parameswaran是印度的一个青年,我们就叫他小R吧。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来到了印度南部的大城市金奈。

但到了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很让他尴尬的事情,因为种姓身份的原因他无法进入公立大学。虽然小R在高中的成绩可以算得上是顶尖,但仍旧进不了任何一个公立的工程大学,所以最终他只能掏高额的学费,上二流的私立工程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种因为种姓他的就业也总是屡屡碰壁。最初他在一家国有的化工厂做实习生,但之后被告知因为种姓的问题,他没有办法转正成为正式员工。之后他还参加了国有铁路、国有银行和政府部门的考试,最终发现大部分的工作都不为他的种姓开放,除非你是顶尖人才。

可能了解一些印度的朋友会知道,印度现在仍旧保留着种姓制度。这是一种将人的出身分为三六九等的阶级制度。种姓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的尊卑地位由高到底。

那从我刚才对于小R的描述,你觉着他应该是属于哪个种姓的呢?

可能有人会猜是吠舍或首陀罗,总是只地位比较低下的种姓,因为被歧视所以在社会中处处碰壁。结果恰恰相反,小R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婆罗门,没错就是“高贵”的婆罗门。

在古代印度,人们的职业是按照种姓来严格限定的,婆罗门作为最高贵的种姓,负责祭祀神灵;其次的刹帝利,天生是作为军人和行政官员;吠舍是商人,农民,手工业者;首陀罗是从事最最低下的劳动。

而到了现代印度,虽然强大的文化和宗教传统让种姓这种阶级制度仍然保留了下来,但却在现代平等的人文思潮所冲击变形了。

为了中和种姓制度带来的不平等,印度政府会使用行政手段来抬升低种姓人民的地位。

印度宣传保留制度的海报。

就比如在R生活的城市金奈所在的省泰米尔纳德邦,将近70%的公立大学招生名额是为低种姓和其他弱势族群保留的。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小R成绩优异,没有办法上公立大学。

除了学校,在国立机构泰米尔纳德邦69%的岗位也都是只为低种姓和其他弱势族群开放的。所以小R虽然很努力,但仍旧难以得到政府部门相关的工作。

虽然从印度的政治上层来看,高种姓人群仍然是占大多数,但这部分政治世家的地位,其实很难被各种行政手段所限制。但相对底层的婆罗门却反倒受到了这种为了找“公平”而设定限制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另一种不公平。

这种事情其实不仅仅是在印度,当我们希望用一种行政手段来去强行扭转社会本身造成的不公平时,往往都会带来一种逆向的不公平。

就比如咱们国家刚刚建国的时候,当时很讲究家庭出身,早年的“地主”后来都被视为出身不良,而早年的“贫农”反倒是成为了良好家庭出身的代表。各种评优,晋升,上学都是“贫农”会更有优势。

现在美国的“白左”们也在倡导世界的平等,让各种大学录取都对“少数族裔”降低要求,并为“少数族裔”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那这又怎么算得上平等呢?

那这其实都是一种“逆向的不平等”。

那到现在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不平等的时候,就希望用行政手段干预,从而实现自己心中想要的“平等”状态。但这往往都会矫枉过正,产生一种新的“逆向不平等”。

是不是我们追求绝对的“公平”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想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我们自己的想象,想要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解决社会内部产生的公平性问题,本身就是有些过于“简单粗暴了”。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迎来了绝对的“公平”,那么这种状态一定是社会内部自发博弈产生的,而不是认为行政命令的结果。那在绝对“公平”的那天来临之前,是不是我们也要对“不公平”的状态,稍稍带有一点容忍度呢。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图片:网络(侵删)

逆向不平等》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