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创意的魔力》,书里面提倡行为科学、直觉、创造力、魔法、炼金术,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并且对理性和严格的逻辑做了驳斥,认为很多重大的转折点和重大决策往往来自于感性而非理性,与不确定性为伍很重要,过分追求精确、确定性往往会走入误区。

      最近和一个朋友讨论投资的逻辑,这位朋友特别讲究逻辑,分析公司用的是比较精确的逻辑框架,计算估值也是算的很细致,所以他在很多标的上都赚了钱,但问题也在于,过分的精确压过了模糊的正确,比如在茅台、腾讯这些公司上都赚了一些钱,但是基于当时的时点给这么高的估值是有道理的,也符合逻辑,但是忽略了这些公司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无法量化,有一个大方向,没办法计算清楚腾讯未来十年能值多少钱,是20万亿还是30万亿,茅台值20万亿还是10万亿,这些用量化的模型无法计算,只是定性的判断,这两个公司大概率能到这个价位,所以现在的决策就是重仓持有,而不是阶段性地根据季报年报就草率地卖掉,阶段性地可能赚了一些小钱,但是错失了一个伟大的公司。

      巴菲特早年学习格雷厄姆,量化分析公司,严格的安全边际,赚了一些钱,但是到了后来发现这种方式行不通,于是开始买入一些看上去很贵的但是高质量的公司,这些公司也无法量化地计算出未来值多少钱,只要护城河一直存在,就能不断超越预期,所以持有的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等公司都远超了预期,这都是定性的判断带来的收益,不是定量的分析。最近投资界对传统的价值理论也做了反省,霍华德马克思这位古典大师认为传统的估值模型已经有很大的缺陷,高瓴资本张磊则做了修正,认为静态的护城河不靠谱,需要动态的护城河来判断,动态的护城河和人有关系,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否不断疯狂创造长期价值,他投资的药企和互联网企业,早期没有收入,没有利润,也算不清能赚多少钱,利润是多少也算不清楚,技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持续烧钱烧很多年才能看到回报,传统的估值模型无法计算价值多少,因为线性的估值方式看不到企业家的边界、指数级的突破、学习迭代的创新能力这些定性的要素,但就是这种企业创造了长期的高回报。

      看看身边的一些案例。企业里面的人或者投资机构的人能算得清楚小账,但是大帐未必算得清,因为大帐本身就算不清,没有定量的模型能告诉我们大帐怎么算的清楚,它往往和创新能力、大方向、企业家精神有关系,它的发展也非线性递延,而是指数级跃迁,传统的估值模型根本不起作用。比如金域医学,两年前企业里的人能看得清楚它未来两三年的收入和利润,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是低估了,所以重仓持有,但是遗憾的是只赚了两倍就卖掉了,因为按照传统的计算逻辑,两倍看起来到顶了。但是好企业能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金域不断升级迭代,让传统估值看上去很贵的价格变得不贵,所以估值一直往上涨。还有迈瑞医疗,机构从500亿到1500亿,赚了三倍很满意,但是低估了迈瑞未来的空间,叠加疫情的因素,又从1500亿到了接近6000亿,而且还会继续创新高。还有美团这家公司,上百倍的市盈率,看起来很贵,但是忽视了一点,美团的持续迭代能力,无边界延伸,所以认为美团只值300到500亿美元区间的,错失了后来的美团的价值。大方向比算小账要重要,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但斌的《时间的玫瑰》这一本书,第一版的时候,选择的公司都是好公司,也没用什么定量分析去计算未来的价值,都是定性的判断,因为所有的定量的分析最后都输给了时间的力量,输给了伟大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回过头看,茅台、腾讯、特斯拉、招行、平安这些公司都超出了当时最乐观的估计。段永平十年前投资苹果的时候,认为能到1万亿就超出想象了,但是十年过去了,苹果已经两万多亿了,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低估直觉的力量、定性的和模糊的判断,高估分析和量化的作用。孙正义投资雅虎和阿里巴巴的时候,什么历史数据都没有,做未来的商业模型也做不出来,甚至产品还很粗糙,在这种情况下敢于投资几千万美元,定性的要素远远高于定量的要素。优秀的投资人有敏锐的嗅觉,经过大量的训练,锻炼出来的嗅觉,能闻到钱的味道,看到好公司的未来,说不出来但是直觉上有强烈的预感。

      产品创新和战略的决策往往都是艺术,而非科学。不是研究了一堆数据做了一堆模型,然后就按照这个逻辑去做就是正确的,其实越这么做往往越容易犯错误,而决策中,往往看上去不确定性很大,风险很大的是好的决策,敢于赌博是优秀投资人或者企业家的本性,这种本性出自直觉,说不清楚,旁人也认为风险极高,但是少数人能看到这里面的巨大的回报。

      

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