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 — 读《月亮与六便士》

1. 引言

在《月亮与六便士》前的另一部作品《人性的枷锁》中,毛姆写下了:

理想与现实,到底哪个来的更加实在,更加重要?究竟是仰着脖颈欣赏暗夜里钉着的月亮,还是要低下头颅捡起道旁一枚闪着寒光的六便士银币?

《月亮与六便士》便是描写了一个毅然放弃世俗生活去追求自己内心声音的天才画家的故事。
整个作品以一个刚刚出道作家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随着作家的多地辗转逐渐推进着。
作家的经历与一个个讲述者对主角斯特里克兰的描述,如同一幅长卷慢慢展开,在作家的笔下娓娓道来。
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作品正如斯特里克兰的画,大巧若拙,仅仅用零散的故事碎片就拼凑出了鲜活的故事情节,在作家平铺直叙中,多个主题熠熠生辉,而每一个人物都在简短的描写与谈吐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
读完小说,对于这个极端的天才故事,很多人嗤之以鼻,以至于西奥多·斯宾塞在评价毛姆的一生时,对这部作品绝口不提,有的人认为,小说的主角是一个毫无社会责任感的渣男,有的人却在主角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与力量;很多人批评这部小说拼凑着一个个故事,可是故事中的人物却缺乏行为的动机,以至于整体缺乏连贯与可信度,另一些人则评价说毛姆对于小说中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风气、人物性格的描写如同纪录片一般写实而准确,众说纷纭中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部小说呢?别急,让我们抽丝剥茧,慢慢来看。

2. 理想与现实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设置,或曰“风俗”,或曰“社会规则”,或曰“道德责任”,一个个体要融入社会中,就必须打磨自身,让自己丝毫不逾越规矩,从众与从心有时会发生矛盾,一味地选择从心而行往往就会让人感到其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而社会对我们的雕琢早已让我们对自身哪怕一点点逾越规矩的行为感到惭愧与羞耻,文中当作家来到巴黎,质问抛妻弃子的斯特里克兰: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知道亲朋好友都在谴责他,他是否还能心安理得的活下去?你敢肯定你不会为此烦恼吗?每个人多少都有点良心,你的良心迟早会出现的,假设你老婆死了,难道你不会感到懊悔吗?

这正是天才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他们突破了常人所畏惧的樊笼,不被既定的规则所束缚,也理所当然的被当成异类,可以想象,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向来被教育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样的社会中又有几个人真的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去追寻自己内心的选择呢?正如小说中说的:

当一个人说服自己相信社会利益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之后,就难免会沦为良知这个监督者的奴隶。他将其供奉起来。到最后,就像宫廷弄臣因为肩膀上扛着皇帝的权杖而感到光宗耀祖那样,他会因为自己对良知非常敏感而觉得无比自豪。然后当遇到不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张皇失措、哑口无言,因为身为社会成员,他清楚地意识到面对这种人他完全是无可奈何的

这正是天才的难得,斯特里克兰内心强大的力量让他的肉体都为之屈服,一个声音嘶吼着“我必须画画”,作者说道:

我怀疑他的灵魂里是否深埋着某种创作本能,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在活体器官中膨胀那样顽强地生长着,最终控制了他整个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

这样的一个人在每一位读者面前都有着无尽的感染力,他做了很多可恨的事,他抛妻弃子,他抛弃布兰琪以至于其自杀的惨剧,但却令人恨不起来,因为他身边人的悲剧与其归咎于斯特里克兰,更应该归咎于现实的无尽枷锁。

他生活在喧嚣的巴黎,却比底比斯沙漠的隐士更加孤独。他只愿其他人别来打扰他,此外更无所求。他全心全意地追逐着他的目标,为了追到这个目标,他不仅甘愿牺牲自己,这有许多人能做到,也不惮于牺牲别人。他有着世俗所不能理解的理想

随之,小说对这样的斯特里克兰做出了评价:

斯特里克兰是个可恶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很伟大

3. 小说中的情感纠葛

围绕着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小说描述了斯特里克兰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斯特罗夫夫妻表面的恩爱,以及如疾风骤雨一般突然爱上斯特里克兰的布兰琪又如闪电般崩塌的两人关系,所有这些情感纠葛、家庭生活无不以悲剧收尾,有人评价这是毛姆作为一个同性恋作家对家庭生活所抱有的偏见造成了小说的局限性,如果是这样的话,作家又怎么会让斯特里克兰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在家庭生活的幸福安谧中了却这跌宕起伏的一生呢。

3.1. 斯特里克兰原本的家庭生活

事实上,作家通过斯特里克兰原本家庭的变故揭示了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竭力攀附上流社会的丑态以及这样家庭中情感的淡漠。
小说诞生于20世纪初,此时的英国,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工商业已十分发达,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的同时,一批批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了,新兴的资产主义文化与英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步入上流社会无疑成为了中产阶级日思夜想的美梦,而通过嫁入豪门攀附上流阶层无疑是最为便利的手段。
斯特里克兰的妻子不断宴请着上流社会的名人,诸如御用大律师、政府官员、国会议员都是斯特里克兰家日常晚宴的常客,而整个宴会上人们都“态度寡淡,分别时如释重负,显然是纯属礼尚往来”,作家不解地说道:

文明人的行为真是奇怪,居然愿意把短暂的生命浪费给这些无聊的应酬。在这种宴席上,你会奇怪女主人为什么要不嫌麻烦地邀请许多客人,那些客人为什么又不嫌麻烦地来赴宴

而在斯特里克兰离开后,作家揭示出了其夫人的虚伪,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在错综复杂的英国社会里,纯粹的爱情是多么的稀有,表面上风平浪静恩爱有加的一家,其实并没有多少爱情可言:

她那条朴素得近乎肃穆的裙子暗示着她的凄凉遭际,当时少见多怪的我感到非常吃惊,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她居然还能够依照她对衣着打扮的理解给自己不得不饰演的角色配上合适的服装
那时候不知道在女人的生活中,别人的看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她们最深挚的感情也蒙上了不真诚的阴影
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隐匿着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赖恶棍心里或许存留着良善

直到斯特里克兰离开家五年以后,作家打算离开英国时,再次拜访斯特里克兰夫人,才终于明白了上述问题的答案,斯特里克兰夫人虽然已经将自己的打字生意运营的相当兴隆,并且拥有了整洁和准确的声誉,但她却认为自食其力是不光彩的事情,总是在聊天时谈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下降,仍然与某些大人物有着交情,时常参与上流阶层人物的宴会,并且希望自己的女儿风靡众生,嫁入上流社会。
作家对这样附庸上流的手段是非常不屑的,他说道:

刷了油漆冒充铁板的木块看上去依然是木块,伪装的名士风流掩饰不住性格的庸俗寻常

其实早在小说的开篇之处,作家就意图用振聋发聩的文字典型社会上与斯特里克兰夫人一样盲目攀附名流的人:

我说的伟大并不是那种官运亨通的政客或者战功赫赫的军人所能得到的,那些人的光环来自他们的职位,而非自身的本事;等到时过境迁,他们将会变得微不足道。人们常常发现,离任的总理原来只是个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士,卸职的将军也无非是个软弱可欺的市井之徒

3.2. 斯特里克兰、布兰琪与斯特罗夫

说到小说中的情感纠葛,斯特里克兰与斯特罗夫夫妇的三角关系可谓是小说中浓墨重笔的一段精彩故事。
幸福的两口之家,在斯特里克兰生病时将重病的他接入家中悉心照料,六个星期后,斯特罗夫夫人 — 布兰琪宣布离开斯特罗夫,追随斯特里克兰去天涯海角。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短短几个星期之后,布兰琪却服草酸自杀,整个故事如狂风暴雨一般发生,又在转瞬之间以如此凄惨的结局终止,其中大量细节的留白让读者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唯有最后借斯特里克兰之口讲述的一段故事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我想她从来没爱过她的丈夫,我曾以为她爱,但那无非是女性对爱护和关怀的反应,绝大多数女人以为那就是爱。那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男人都可以产生,就好像藤蔓,依附在任何树木上都能够生长

小说中也同时阐释了作家心中真正的爱情:

需要有自甘示弱的姿态,有保护对方的愿望,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取悦别人的心理——总而言之,爱需要无私忘我,或者至少需要把自私隐藏得不露痕迹,而且爱也需要矜持

这些正是斯特里克兰这位一心只追求着自己内心声音的自私艺术家所不具有的,也正是布兰琪走向死亡的真实原因。

4. 作家与作品

二十世纪初,随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逝世,前所未有的文学盛世 — 维多利亚时代落下了帷幕,十九世纪末期已现疲态的现实主义文学随着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离去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视野开放、风格流派众多的现代主义文学迅速兴起,而死守着现实主义文学阵地的毛姆成为了追捧着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批评家们的众矢之的。
毛姆在小说中开始之处看似突兀的写下了:

如今战争业已来临,它带来了新的风气。年轻人信奉的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神明,我们的后辈将要朝哪个方向走,现在也可以看出端倪了。躁动不安的年轻世代在意识到他们的强大之后早已登堂入室,这些人夺门而入,抢占了我们的位子。空气里充满了他们喧闹的喊叫声。有些为老不尊的长者滑稽地模仿年轻人的吵吵嚷嚷,想要证明属于他们的时代尚未逝去;他们像最有活力的后生那样振臂高呼,但喊出的口号是那么的空洞;他们就像人老珠黄的荡妇,试图通过梳妆打扮和卖弄风情来重获青春永驻的幻觉。那些较为聪明的前辈则大大方方地让开道路。他们无奈的微笑中带着些许宽容的嘲讽。这些人记得当初他们将踌躇满志的前辈踩在脚下时,也正是如此大叫大嚷、出言不逊;他们还预见到这些高举火炬的勇士终有一日也要让出他们的位子。谁也不能够一锤定音。哪怕是新福音,到尼尼微繁荣昌盛的时候不也已经变成旧福音。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以为他们说的话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殊不知此类豪言壮语早已被说过上百遍,而且连说话的腔调也是大同小异。钟摆甩过去又荡回来。这个过程永远往复无休

作家早已看清,无论是已成陈迹的浪漫主义文学还是落入窠臼的现实主义文学亦或是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不过都是大同小异的形式与载体,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才是永恒的。

毛姆的一生命途多舛,不满十岁的他经历了父母的先后离世,在学校中的他又因为身材矮小和严重的口吃遭受同学的欺凌,作为一名同性恋作家,其爱情生活也十分艰难与坎坷,与此同时,在《月亮与六便士》面世前,另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人性的枷锁》遭受了众多文学刊物上文学评论家们如雨点般的攻讦,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表面上是在评价斯特里克兰的画,实际上是在评价自己的文学艺术,透露出一种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孤高姿态:

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要在你的心里再次听到它,你需要知识、敏感和想象力

毛姆正如斯特里克兰一般,坚守着现实主义文学的阵地,用其天才般的文笔向文学批评家们开出猛烈的炮火,小说的最后,斯特里克兰在病笃中肆意宣泄其极具生命力的艺术造诣,这不正是作家所希望达到的艺术境界吗。

4.1. 小说中的强烈对比

正如小说的名字 — “月亮与六便士”一样,在整部作品中,作者不断的用一个个强烈的反差增加着读者的阅读快感:

  1. 最初文中作家想象中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弱不禁风其貌不扬的样子,可是见到本人后才发现他是一个长相魁梧,穿上晚礼服有些滑稽的人
  2. 斯特里克兰太太的形象从开始的“算是心底最纯良”,到斯特里克兰出走后的反应,作家指出她“竟是如此阴险恶毒”
  3. 从羡慕斯特里克兰一家平淡的幸福 — “这肯定是人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有一种简单之美。它让你想起平静的涓涓细流,蜿蜒流淌过翠绿的牧场和宜人的树荫,最终涌入浩瀚的海洋”,到斯特里克兰突然抛弃家庭远遁法国的情节安排
  4. 从斯特罗夫与妻子的家庭生活“宛如悠扬的牧歌,别具一种独特之美”到其妻子突然爱上斯特里克兰,又在她抛弃自己丈夫与斯特里克兰生活不久后突然自杀的噩耗
  5. 斯特里克兰死后名声大噪,众多杰作受到应有的正面评价之际,其远在英国的子女却在听闻他在塔希提岛惨死的情形后做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评价

这一个个强烈的反差在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正突出了文末作家说:

有句《圣经》上的画来到我嘴边,但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知道神职人员认为俗人侵犯他们的领地是有点亵渎上帝的

这呼之欲出的一句话,就是《约翰福音》中的那句:

不要将表象作为判断的根据

这句话正是向那些打着现代主义文学旗号大肆批评毛姆落入现实主义窠臼的反对者们发起的猛烈炮火。

5. 尾声

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充满了神话色彩,付之一炬的小屋,无法考证的完美画作,以及斯特里克兰那至少失明一年的重病,无不增添了一层神秘,仿佛这是一个南太平洋小岛上流传的关于一位天才画家的悠悠传说,而面对着无私地爱着他的爱塔,斯特里克兰默默留下的泪水正说明了这就是这位画家一生所追寻的内心的那个声音正是指向着眼下的幸福生活吧。
在南太平洋这个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 塔希提,在这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地方,画家终于找到了天上的月亮与脚下的六便士的完美平衡点吧。
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落下了帷幕,但万千读者心中激起的层层波澜却远未平静,无论是选择听从内心追求遥远月亮的声音,还是选择拾起一枚枚六便士银币,小说都给了我们几分前进的勇气。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6. 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以技术为主,涉及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习与感悟,每周三到七篇推文,全部原创,只有干货没有鸡汤。

阅读原文

理想与现实 — 读《月亮与六便士》》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