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诗经》 — 《诗经》的解读

1. 概述

《诗经》是我国经典的先秦诗歌总集,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古典文学的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经》三百余篇的诗歌,成为了孕育后世一代代文学的丰厚沃土,正是这汲取不仅的养分的滋养下,才有了后世绚烂的中华古典学文学的辉煌。

这个春节小长假,我就集中阅读了《诗经》的十五国风与小雅,本期,我就来聊一聊《诗经》。

2. 诗六义

《礼记·太师》中最早提到了“六诗”的概念:

教六诗:曰风,曰雅,曰颂,曰赋,曰比,曰兴。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这里说的“六诗”后来便被称作“六义”,那么,到底“六义”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主流观点吧。

这里要说一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到今天,对于诗六义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是有较大争议的,这其中的争议和各自的依据,就不是我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了。

2.1 风雅颂

东周时期,赵国的毛苌与鲁国的毛亨合著的《毛诗》中总结道:

诗有六义焉,曰风,曰雅,曰颂,曰赋,曰比,曰兴。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高于神明也。

这段文字很好的阐释出了“六义”中风雅颂之间的区别:

  1. 风:或者是国家中央创作后流入民间,用来教化民间贵族;或者是民间规则创作用来让采诗官上报中央,用来对朝廷进行劝谏,总之,这类诗主要就是民间歌谣;

  2. 雅:相较于“风”更为正式,是记录王朝政治兴衰的宫廷正式乐歌;

  3. 颂:用于祭祀的乐歌。

按照上述的划分,诗经 311 篇诗歌于是就被分为 15 国风 160 篇,小雅 74 篇,大雅 31 篇,颂 40 篇,以及 6 篇笙诗,意即只有乐曲没有歌词的乐歌。

至于这些诗是否都必须配乐歌唱,还是说有一些诗并没有音乐仅仅用于诵读,历来都颇有争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这说明诗经中所有诗歌都是入乐的。但从宋代开始,也有学者认为,雅和颂中的诗歌是必须和乐歌唱的,而风中大部分篇目是不入乐的,例如宋代学者程大昌在他的《考古编·诗论一》中说:

若夫邶、鄘、衞、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十三国者,诸皆可采,而声不入乐,则直以徒诗著之本土。

如今这一问题虽然仍存在争议,但一般普遍认为脱离音乐的徒诗是自六朝文学中首先出现的,尤其从南朝开始出现大量的朗朗上口的徒诗,声律学说也因此在那个时代得以诞生和发展。

2.2 赋比兴

《毛诗大序》中总结了“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直到今天,我们阅读、学习《诗经》也仍然是按照《毛诗大序》中的分类方式对诗经的篇目进行划分,但另外三个“赋比兴”在《毛诗大序》中介绍却有所不足,这三者在古代也有比较大的争议。

朱熹在他的《朱子语类》中总结道:

直指其名,直叙其事者,赋也;本要言其事,而虚用两句钩起,因而接续 去者,兴也;引物为况者,比也。

按照上述理论,可以看出“赋比兴”指的是三种修辞方式,直接铺陈的手法就是“赋”,先言他物,以勾起所咏之事就是“兴”,使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来叙述就是“比”。如今我们对于“赋比兴”的理解也同样沿用了这套理论。

作为根文学的《诗经》,赋比兴这三类修辞的创用对后世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例如中国古诗多数都会有起兴的诗句,例如脍炙人口的《将进酒》中,不直言饮酒,而是先以黄河之水起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当然,“比”的运用就更多了,比如同样脍炙人口的《咏柳》就有比喻、拟人的使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至于“赋”,后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的代称,甚至发展出了以“赋”命名的文体,正所谓“唐诗晋字汉文章”,这其中的“汉文章”很大一部分就是洋洋洒洒的汉代大赋,尤其是西汉的腴辞大赋,它们铺排直叙,极尽夸耀之能事,可谓是“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而要论起汉大赋的源头,那当然要追溯到诗经,例如《鄘风·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这首夸耀卫文公时期宫殿的诗歌,全诗只用赋法,不着比兴,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画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卫文公形象,尤其是最后用“騋牝三千”来展现卫国牛马繁盛的盛况,简直是汉大赋的滥觞。

3. 诗经解读的发展

想要读懂诗经,三类解读著作是不能不读的:

  1. 上面已经提到的春秋时期毛亨与毛苌所著的《毛诗序》、东汉学者郑玄所著的《郑笺》、唐代大儒孔颖达的《孔疏》;

  2.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集传》、清代方玉润所著的《诗经原始》;

  3. 五四以后学者的解读。

上述三类著作分别代表了汉学、宋学与当代的观点。由于《诗经》中的诗歌年代久远,诗歌创作者身份已难以考证,以及周公制礼作乐开创的人本主义精神与这些诗歌所开创的抒情传统,都造成了后人对于《诗经》中大量诗歌的解读存在歧义。

汉学观点对于《诗经》中诗歌的解读,通常会套用到某些两周的历史事件中,得出诗歌是赞美王公或讽刺王公的结论,而这其中又以讽刺为主。

朱熹在基本认同汉学观点的基础上,将很多诗歌与君子做人的道理相结合,给出了不依附于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历史事件的更为一般性的解读。

到了近现代,以闻一多、夏传才等学者为代表,兴起了仅仅依托原始诗歌文本,大胆质疑古代解读的新风尚,他们基于文字学、训诂学等手法,提出了汉学、宋学解读中大量牵强附会之处,对于诗歌给出了更为一般性与美学意义上的解读。

那么,上述三类观点,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事实上,没有哪种解读、哪种观点是权威的、不容置疑的,这也正是《诗经》这一部诗歌集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有道是:“偏听偏信,兼听则明”,杜甫也说:“转益多师是汝师”,以文本为依托,得到你自己的解读,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历久弥新的收获。

所以,我在这里同时也推荐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诗鉴赏辞典》,其中会对比毛诗、诗集传以及其他各色解读,来得到鉴赏者自己认同的解读方向,从而进行诗歌的鉴赏工作,相对较为客观

4. 诗经与历史故事

有人说西方有荷马史诗,而中国同时代却没有一部史诗,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学中浓浓的人文主义色彩与抒情传统,以《诗经》《楚辞》为渊源,中国文人很少通过诗歌这种文体来进行历史事件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源于在同时期,中国已经拥有了历史记录官员的职能划分,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历史记录文体,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将记录历史大事的职能赋予诗歌这个文体。

同时,作为农业大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辛勤劳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表达情感的“号子”来进行歌唱,需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类情感诉求如果显然不适合通过叙事性的歌谣来进行表达。

然而,尽管《诗经》中的众多诗篇是以抒情为主,但记录历史大事件的“史诗”篇章也不在少数,所以说中国古代没有史诗,这也是十分片面的。

4.1 甘棠遗爱

例如《召南·甘棠》就借召公曾经居住地的甘棠来诉说了人们对于召公德政的怀念: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召公是周武王姬发的族兄弟,他帮助姬发伐纣灭商之后,被封在燕国做诸侯,他在周武王逝世后,长期与周公旦一起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又在周成王去世后辅佐继任的周康王,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

他在治理今天陕西以西时,勤俭诚信,爱民如子,相传他经常坐在甘棠树下断案理政,安抚百姓。于是,在召公去世后,人们创作了《甘棠》这首诗,缅怀召公的德政,直到今天,成语“甘棠遗爱”也仍然被用来赞颂离去的地方官。

4.2 二子乘舟

《邶风·二子乘舟》记录了一场令人动容的送别。

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一任国君卫宣公名为卫晋,他在做太子时,曾经与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了儿子公子伋,为防事情败露,他便把新生的公子伋托付给右公子抚养,等到卫庄公去世,卫晋即位为卫宣公后,他便继续宠幸着父亲的姬妾夷姜,公子伋也就因母而贵,成为了太子。

右公子作为太子的老师,为太子到齐国说了门亲事,卫宣公见到自己未来的儿媳妇宣姜后,顿时动了心,竟然先行将宣姜娶为了妾室,并且生下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

宣姜地位日升,夷姜的地位便日益失宠。也许是她回想起了自己的种种不伦行径觉得无颜面对,也许是她地位失宠悲愤交加,很快,她便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太子伋的地位自然也会也因此不再稳固,在宣姜的毁谤与怂恿下,卫宣公决定杀死太子,于是他一边把白色的旄节交给太子命他出使齐国,一边暗地里找到强盗,让他们埋伏在边境上杀掉手拿白色旄节的人。

宣姜的大儿子公子寿得知了这个惊人的计划,马上前去告知尚未动身的太子,没想到太子却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就是说,即使父亲让他去送死,他也绝不能拒绝父亲的命令。公子寿见情况如此,劝又劝不动,只好拿起酒杯,与太子同饮这生离死别的离别酒,酒过三巡,太子醉倒。公子寿拿起白色旄节装扮成太子奔赴边境赴死,果然强盗们早已埋伏在那里,不容分说,将公子寿乱刀砍死。

醉酒的太子醒来,想起自己的使命,赶忙向齐国进发,才来到边境,看到强盗们刚刚杀死了公子寿,连忙上前询问,才知道强盗们误将公子寿认成了太子,他哭着说:“该杀的是我啊,我才是太子啊!”,强盗们一听才知道杀错了人,于是赶紧上前乱刀砍死了并未反抗的真太子,于是一天之内,一死两命,令人动容。这便诞生了这首《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这首短短的诗歌,描写的就是公子寿与太子伋在河边送别时的场景,公子寿由衷地唱起悲歌,诉说着自己对太子的思念与祝福,一边劝太子饮酒。

全诗以两人乘船在江上飘飘来起兴,描绘出送行之时浓浓的离愁别绪,绘制出一幅由远及近、波光粼粼的图景,结合动人的历史故事,更加令人动容。

5. 后记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源头,拥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养料,我这篇文章仅仅聊了一点点诗经的内容与解读,事实上,诗经中的诗歌有着大量反映劳动人民、贵族、王室等不同阶层生活的篇章,他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主题涵盖方方面面。

,《诗经》作为儒家六经之一,与儒家思想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包括历来也流传着孔子删诗等诸多轶事,本文没有办法涵盖,仍然敬请期待下文吧,感谢您的关注,谢谢。

聊一聊《诗经》 — 《诗经》的解读》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