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与宇文泰(2)

高欢与宇文泰(2)

上面是一张梁中大同元年(东魏武定4年,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的地图,当时全国的态势是这样的,南梁仍然是天下第一大国,其江北领土保持在南北朝以来最为强盛的阶段,东边以兖州、下邳为核心构建徐州防线;中部以南襄州、司州、雍州、岐州支撑起荆州防线,由名将陈庆之镇守;西部则形成了以巴州、益州、梁州为支点的混战区域,各州郡的归属像牛皮糖一样扯来扯去,不过对南梁的战略安全不构成太大的威胁。而北方强盛一时的北魏经过几代不断的内耗,特别是边镇之乱和陈庆之北伐带来的创伤带来的致命打击,暂时也无法对南梁形成威胁。东西魏分裂之后更是如此。在西魏的西面,已经崛起了吐谷浑汗国,这个北魏同族的慕容鲜卑创立的帝国对东面的西魏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威胁。在东西魏的北面的柔然虽然还处于蛰伏期,不过只要有两年风调雨顺的日子,恐怖的游牧大军就有可能缓过劲来。东魏的日子也没那么舒坦,虽然契丹还没有成为后来的大患,不过也还是时不时的骚扰边境。更可怕的是,高句丽趁着中原大乱,势力已经渗入朝鲜半岛,隐隐有了做大的迹象。

正是在这种历史格局下,高欢和宇文泰的双雄会拉开了序幕。而公元537年的潼关之战是这一系列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大战的序幕。虽然其精彩程度远远不如后来的河桥之战、沙苑之战等精彩,不过作为西魏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大战,一战奠定了东西分立的格局,还是可圈可点的。

整个潼关大战从南梁大同1年春天打到大同3年春天,历时两年。因为西魏实力远逊于东魏,因此期间数场大战,宇文泰都是死守霸上,并无东出之意。南梁大同3年,公元537年春,正月,高欢大军抵达蒲坂,建造三座浮桥,准备渡河,西魏宇文泰驻军广阳,潼关大战的序幕拉开。战前态势如下图:

高欢与宇文泰(2)

战役之初宇文泰假装坚守霸上不出,实际上大军已经偷偷潜入广阳(今蒲城一带)。众将看到高欢在蒲坂建造浮桥,都建议立即前往黄河边上阻击,否则等高欢大军全面渡河,仗就不好打了。不过宇文泰对战局的分析和大家不同,他说:“高欢造三座浮桥准备西渡黄河,实际上是在牵制我们的主力而不是真的想渡河。此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窦泰的动向,自从起兵以来,高欢都是以窦泰为先锋。他在这里牵制我们,目的是让窦泰得以偷袭西面的长安。”,于是宇文泰决定南下潼关,截击窦泰。当时大家都十分不理解宇文泰这个舍近求远的战法。曰:“贼在近,舍而袭远,脱有蹉跌,悔何及也!不如分兵御之。”。如果宇文泰的判断有误,窦泰只是一支偏师,主力部队并未南下,还在蒲坂,那么高欢趁着宇文泰南下西渡黄河,那么西魏就有灭国的危险。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分兵分别防备东面的高欢和风陵渡的窦泰。不过此时西魏兵力不济,如果分兵,可能无法获得最好的战果,于是宇文泰乾纲独断,认为窦泰率领的是东魏最为精锐的部队,战无不胜,因此十分骄纵,如果能够一举击败窦泰,则潼关大战就能画上句号了。同时他判断高欢西渡黄河是虚招,西魏大军只要偷偷南下,争取到五天的时间,就能击溃骄纵的窦泰,从而解除西魏最大的威胁,而短时间里高欢不一定敢渡过黄河。布置好战略后,宇文泰返回长安,这时候,西魏军中大家还是犹疑不决,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当时的局面,而实际上宇文泰的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不过他并未对外明说。宇文泰问他的同族的侄子直事郎中宇文深,宇文深说:“窦泰是高欢手下的猛将,如果西魏大军进攻高欢驻守的蒲坂,则宇文泰肯定北上救援,这种情况下,我们腹背受敌,必无胜算,这是败亡之道。不如我们偷偷选精兵出小关,窦泰骄纵之下必然轻敌,前往决战。而高欢老谋深算,必定会犹豫不决,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击败窦泰。如果窦泰败了,高欢就容易对付了。”。

这个计谋和宇文泰正好暗合,于是宇文泰表面上对外说要死守陇右,实际上突然偷偷率领主力占领小关。窦泰听说宇文泰主力已经到达潼关仓促从风陵渡渡过黄河迎击,还没等列好战阵,就被宇文泰击破。《周书.文帝纪》里记述这张战事只有四十来个字:“窦泰卒闻军至,惶惧,依山为阵,未及成列,太祖纵兵击破之,尽俘其众万余人。斩泰,传首长安”。而《资治通鉴》里的描述更为简略:“丞相泰出马牧泽,击窦泰,大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传首长 安。”。此时高欢因为黄河的冰太薄,无法快速渡河决战,无法营救窦泰,于是只能拆掉浮桥向东撤退。宇文泰乘胜追击。高欢手下的仪同三司代人薛狐延领军殿后死战,才确保高欢大军顺利逃脱。据说殿后之战十分激烈,薛狐延一天之内折断了十五把刀。以此可见,这回高欢败得有多惨。至此,西魏稳住了潼关防线,东西魏对峙的局面真正形成了。

高欢与宇文泰(2)》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