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模型的一点思考

审计模型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最初目的在于防范审计风险,当时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检查风险,这也是现在所有审计模型的鼻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到上世纪40年代,审计模型发生了重大改变,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新增了控制风险的概念,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为审计模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及思路。“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在本世纪初,将模型重新定义,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较之前的模型相比,新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而我国现阶段运用的模型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期望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模型对于审计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记得小时候上奥数班,记得老师曾说过,数学模型可以运用生活中,当即给我们举了个栗子。如何用数学模型证明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5,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5,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是:(解题思路如下:1-(1-0.5)(1-0.45)(1-0.4)=1-0.168=0.832>0.8)若三人合作,优势凸显。

“如何界定一个审计模型是成熟、有效的?对公司是有用的?”这是我在潜水资格升级为AOW时的一个思考。

       在出海过程中,和我的潜水教练Ricky闲聊时,他说到了“水肺”,该设备是在1943年发明出来,当时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与水肺配套的还有减压表,以防止减压病的发生,这就是最早的潜水计划表。当时美军认为每分钟 30 m 的上升速度为安全速度,但经过PADI(休闲潜水认证机构)经过30多年的研究、实践论证,将最初的每分钟30m的上升速度,调整为每分钟18m,并设定最安全速度,这个研究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模型的应用与更新。

       总体来看所有的审计风险模型都不落伍,就看公司发展在什么阶段、风险等级处于什么阶段,如何应用审计模型,让审计模型得到最好的应用,做到风险可控,这才审计模型的意义。而风险可控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家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风险,每家企业接受风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就像举潜水的例子,美军上浮速度快是为了作战,争取时间。而休闲潜水是为了安全,他们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用在模型上的目标值也是不同的。所以找到合理范围、寻找目标值才是建立审计模型最初的原点。

本文作者微信号:Chrisali,如需交流请与作者联系。

文中图片为作者亲自实地拍摄。

关于审计模型的一点思考》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