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师也需要灰色认知和黑白决策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思考不足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什么是灰色认知?灰色认知是相对于非黑即白的认知习惯而言的,就是对某种事物或观点的判断要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来进行思考,不是简单地判断“对与错”、“好与坏”等。例如,不能完成经营计划目标的作业单位一定是在经营上有问题吗?不一定,也有可能上级给指派的计划目标不合理。再比如,票贩子和黄牛党的存在就是社会的坏现象吗?不一定,尽管票贩子和黄牛党在主观上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但客观上,却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没有了票贩子和黄牛党,当你非常需要的时候,即使想掏高价也买不了门票或车票。即使没有票贩子和黄牛党,那种通过搞关系、走后门获得门票或车票的情况,你觉得更公平吗?
什么是黑白决策?就是决策者要意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这个时候,判断各个决策选项就要有个排序,选择决策者认为最好的选项就是最后的决策项。凡事有利有弊,有些事长期来看的利也可能在短期是弊,反之亦然;有些事对一部分人有利,但对大多数人是弊,反之亦然。但决策者必须要作出决策并付诸行动,因为不决策和行动,就会错失商机,组织就不会发展。例如,在商业组织里,业绩目标考核就严格,目标完不成就是不能获得相应的绩效奖金,既然目标和任务已经下达了,即使目标当初设定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旦计划和目标有所松动,今后的计划和目标就无法再被重视,就可能带来为不努力而找来的更多借口。
灰色认知和黑白决策带来的好处远大于黑白认知和灰色决策。那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往往伴随武断和一时的痛快,不能考虑到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最后的判断和行动就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而灰色决策呢,往往伴随着优柔寡断,不能够果断地做出决策,而延误战机。一名成熟的管理者,往往是灰色认知和黑白决策。而一名幼稚或教条主义者,往往是黑白认知或灰色决策。
内部审计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灰色认知能力,也就是既要全面、综合地考虑和评价某些现象,也要动态、发展地看待问题。内部审计师的灰色认知能力往往受其学识、经验、思维习惯等影响。灰色认知能力高的内部审计师不仅能够看到问题的正反两面,还能够看到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还能够提出来别人想不到的疑问来。有灰色认知能力的内部审计师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中,因为能掌握并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更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而不是盲目地横冲直撞,与被审计单位发生冲突。有灰色认知能力的内部审计师,不仅能够发现表面问题,还能发现深层问题,更能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哪些;不仅能够揭示出问题,还能够考虑到以何种方式揭示问题和提出审计建议才会使组织的利益最大化,还能考虑到问题的整改和审计问责意见以何种方式提出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灰色认知能力往往是内部审计师容易在长期工作中忽视的。例如,某项经济行为就是违反规章制度了,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该怎么下呢?内部审计师不能照搬制度,仅仅简单定性为“违反XX制度”,而是要分析该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制度对于当前业务发展的适用性,等等因素。一些创新性业务,可能会突破制度的限制,也可能会来不及采取风险的全面防范措施,内部审计师就不能仅仅因为制度原因就把创新业务“一棍子打死”,制度往往会滞后于新生事物的出现。
内部审计师也需要进行黑白决策。例如,在道德、法律等方面,内部审计师是不能有丝毫含糊的,必须做出是与非的判断来。还有,在审计项目中,遇到突发情况或者信息受限等情况,内部审计师就要在经过分析判断后果断做出决策,执行下一步的审计程序,不能因为犹豫而丧失抓住关键线索的时机。再有,内部审计师在证据充分的情况,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被干扰因素所左右,一定要发表明确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要让被审计单位知道内部审计师的专业态度,要采取切实的审计措施来,保持审计的权威性。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思考不足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内部审计师也需要灰色认知和黑白决策》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