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让中产们看起来过的更好,实际上过的更惨
之前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美国房地产的数据。过去三十年美国的房价一直在上涨,但相对比的是美国这三十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数并没有增长,反而是稍微降了一点。这就说明一方面家庭收入没有增加,而房子变贵了,这就导致房子在整个家庭中子支出变多了。
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点,这几十年中美国中等家庭的住房面积,比过去大了50%,为了这多出来的面积,美国中等家庭某个月要花费更多的工作时间来供养房子。
1970年中等收入的人租住一个中等的房子,每个月要花费42小时的工作时间,而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00个小时。
那为什么中等收入家庭在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会去花费更多的钱供养更大的房子呢?
这背后可能的答案是攀比。
在解释这个理由前要说明一个大的环境,就是美国这些年虽然经济增长,但中等收入家庭的经济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受益者,只是富人。
这种收入的差距怎么就导致了攀比呢?
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绝对物质水平决定的,而是跟周围人比较出来的。
在美国有一个攀比传导链是这样的,首先赚了钱的富人有了钱,当然就会住进更大的房子;富人的房子变大了,那富人圈子里“近似富人”也会受到感染,也追求更大的房子;那么和“近似富人”接触的上层中产阶级也会跟风,改善自己的住房;接下来这种风气就会传递到普通中产家庭身上。整个过程就这样一层一层的传递了下去。
更可悲的一点,这种攀比就像是被裹挟上了一辆列车,想下车都不行。
如果你所归属的阶级都换了更大的房子,如果你不还,就无法享受这个阶级应该有的社区,你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去本阶级应该去的学校上学。
这种情况下,就真是咬着牙也得换呀。相似的情况达尔文其实也注意到了:族群中每个个体为了争夺相对的地位而搞的军备竞赛,对于个体反而有害。这就比如公麋鹿的大角,招潮蟹的巨螯。这种攀比也会让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
从攀比“军备竞赛”里面咱们能够看出来,越是收入差距拉大,越会形成这种攀比,而且越会让中产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其实这个能够解释为什么随着咱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慢慢也产生了攀比,为什么在大一些的城市攀比也越严重,因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收入的差距,而越是这种大城市这种差距也越大。
现在一些城市中的孩子教育,要拼父母拼家庭,不也同样是一种无奈的攀比和军备竞赛么?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贫富差距,让中产们看起来过的更好,实际上过的更惨》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