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调整心态 保持适应状态 从容面对中考

考试是知识、技能和心理的大比拼,失败在心理上。在中考前十几天里,学生要调整好心态,以最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投入到复习中。

良好的应考状态应该内心平静,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对于考试状态,人们常告诫说,考试要放松,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放松要看什么样的范围内放松,心情可以放松,不紧张,但学习的状态不能放松,要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心理紧张和状态紧张不是一回事。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这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紧张可以使孩子兴奋,兴奋可以使孩子自信;自信可以使孩子绷紧脑子里那跟弦,兴奋可以使孩子毛细血管张开。于是,孩子紧张起来了,注意力集中起来了,状态也就出来了。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焦虑和学习成绩呈“倒U形曲线”,即焦虑水平过低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焦虑的增强而提高,但过强的动机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反而引起学习效率的降低。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才是紧张的目的,因为一旦状态出来了,实力虚力就都配合起来了,就能超水平发挥了,就能创造奇迹了。如果有焦虑心理,你们找班主任聊聊,或者找你信任的老师聊聊,聊天虽然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但你的倾诉可以使自己放下内心的重负,减轻焦虑心理。

对于调整状态,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继续保持定时学习的习惯,即使到了中考的最后一天,都要保持平时的学习状态,如果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做的,哪怕做点题,也是好的,要记住,即使是最后一分钟,你学习的东西中考可能未必考,但你在做题和学习中保持的良好状态,都有利于你中考有良好的感觉,有良好的应试状态。

2.适当调整生活习惯。我们考前应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项科学研究证明:学生睡眠时间的长短与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家哈特曼通过剥夺睡眠实验发现:学习或考试成绩之所以与睡眠有紧密的关系,是因为睡眠对于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在维持稳定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适量地增加蛋黄、肉类、鱼类等,有助于提高应考的智力水平。

初三同学大多是夜猫子,晚上精神好,白天精神差,这也是初三学生的常态,很正常,但这要从5开始适当调整,晚上要稍早一点睡,尽量在11点钟开始睡觉。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晚上11至凌晨3点的睡眠质量是最好的,对于养精蓄锐很有帮助,可以使第二天精神充沛;二是要将精神兴奋时间调到白天的考试时间,如果晚上没有休息好,白天精神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应试。但睡眠的时间要有度,不能过度睡眠,此时多睡会只是让精神好一些。养精蓄锐不是要放松地玩,尽情地睡觉,而是适度地调整。过度睡眠也会造成精神慵懒的状态,学习效果就不好了。

适当的锻炼也是必要的,过度的锻炼也会造成精神疲倦且难以恢复。活泼的精神寓干健康的身体。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人才智优秀而身体虚弱,就好像蒸汽机的锅炉的质量低劣,如果蒸汽量大,锅炉就会爆炸。”强壮的体愧是中小学生所必需的,尤其是考试期间,一定要保护好身体。长时间用脑之后,要松驰一下,千万不可强迫自己继续学习,不要把散步当作是“浪费时间”,即使是洗洗碗、拖拖地,也能使我们得以放松。

3.学习时间地点固定,形成到学习考试时间就兴奋起来的状态。要保持白天学习的好习惯,不能自作主张,自行放松。要坐得住,学习要落实,要有任务有计划,不能随意性地学习。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学习还在于个人踏实的学习,这比弄懂那些难题还要有用。当然如果有搞不懂的东西,利用下课时间及时找老师和同学问清楚,这也是必要的。

4.注意营养,伙食吃好一点,营养丰富一点。有些同学有偏食和挑食的习惯,甚至有不吃早饭的习惯,这个时候要尽力调整,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把你学到的东西在考场上表现出来。特别要注意不吃生冷的食物、不喝冷水等。注意冷暖,不要感冒。在生活习惯上,同学们不要任性,中考前应该好好将自己的身体调到最佳的状态。

5.克服心理疲劳。考前学生往往因为某些潜在因素而导致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由消极情绪引起的心理疲劳的消除主要靠心理调节来实现。因此,要注意以下问题:

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就象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注意学习的多样化: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你们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6.战胜高原现象。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而有退步的现象。高原现象一是发生较低层次的复习进入高层次的复习的过渡时期;二是发生在临考复习的中后期。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某部分进步,另外一些部分则退步,两者相抵,致使复习成效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因而使人灰心失望。当你们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找出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科学用脑、提高复习效率上多下功夫。

7.考生应该学会自我调控。考前心态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适当兴奋型。对考试充满信心,精神愉快,情绪正常。二是过度兴奋型。这种类型的心态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急躁等情绪。三是消沉抑制型。这种类型的心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自信,对考试难以保持应急状态,甚至会产生“逃考”念头。新课程改革已经淡化了考试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考试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我们就没有必要把考试看成是“如临大敌”,过于紧张。当然,也不要把考试当成平时作业,应把考试当成检验平时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第一种类型的心理状态是比较有利于考出好成绩的。

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中考成绩的20个因素中,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四位,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三位,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二位,考场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一位。不论是中考,还是平时学习,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更要有良好的考前心态。

有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期间,比孩子还紧张。总担心孩子考得不理想,人为地使家庭充满紧张空气。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激励孩子学习,反而增加了孩子的焦虑,影响孩子的正常复习。因此,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临考前和考试中,考生要减少压力,不要把考试结果看得太重,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临阵不慌,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解题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相反,如果考试时总担心自己是否能考得好,注意力会被严重分散,心理负担也会因考试中不断遇到难题或不会解答问题而加重。这种心理状况会严重影响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学识与才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平时学习特好的同学在中考时却一塌糊涂,而另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在中考时却一鸣惊人;某个不起眼的同事忽然之间让人刮目相看,而另一个同事一到关键时刻准掉链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抢分啊!告诉你中考抢分的秘笈吧

1.由正门进入考场,有助于提高士气,有助于稳定心态和情绪。别问为什么。若过度紧张、焦虑时,可轻按太阳穴或顺、逆时针转动手腕,交替进行1-2分钟便好。

2.考试一定先填写姓名、号码等信息,然后再答题。填写姓名、号码时要放慢速度,有助于进入答题状态,有助于思维活跃。

3.不想考试结果,不对答案,不观察他人考试表现,不听信他人有关考题之言。灵活应变,调整对策。从未见过的类型题,一般难度不大,应充满信心,应用好提供的信息和条件,将知识迁移好。

4.开头最易错回头可救分。难题先跳过手热好得分。时间过半时,伸伸懒腰,略有停顿,恢复思维状态。不过分纠缠某一没把握的题。简单的问题更容易出错,认真对待简单题目,是制胜的法宝。连续遇到三个难题,不妨稍休息一下,但不超2分钟。

5.一定保持卷面清楚、整洁,切忌污染卷面、答题卡。作文要注意:标题、开头、结尾、字迹时间最好用足60分钟。不轻易修改答案,第一次确定的答案往往是对的尤其文科类。防止方法的错误,防止看错数字、字母,防止看错词句。

6.时间很宝贵掐表做政史、理化合卷。对有的人来讲,先看问题,再阅读题目,效果会更好。对于大题,关键词、句要突出、醒目。

7.审题别偷懒,用时别吝啬。先审题后作答、先易后难作答是基本法则,审题上多下些功夫,事半功倍。一定保持精力集中。

8.每做完一题,略停几秒,一般5秒为宜。特别是综合题,题内的过度更重要。同一内容不可能在同一试卷中考两次,同一类型可能出现。

9.题目有时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有时看似复杂,其实简单。遇到“复杂”,要领是:“复杂”分解为“简单”,再“组合答案”。

10.按要求答题。有的题目好像与平时见过的相同,其实不同;有的题目好像与平时见过的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切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11.按试卷中题目的先后顺序依次答题,这样省时。答题时保持平时的习惯,考试上尽量不搞出奇创新,因为,得分是依据既定“标准答案”确定的。

12.根据实力答题,学会放弃,然后争取。遇难题,或有失误,一定不能泄气。一门没考好,并不等于其它不行。要知道90%的考生至少1-2门有大的失误,一般失误率5-10%

13.草稿要有条理,清晰,便于检查。发现问题检查时,可查过程,要冷静、认真。检查,要尽量变换思路。

14.要准确找到命题者在题目中设计的“假象”和“陷阱”,学会找“题眼儿”、“病灶”。记住有些“技巧思维”,一闪而过。

15.看管好自己的试卷,以防不测遵守规定的交卷时间,但不要过早离开考场。

积极调整心态 保持适应状态 从容面对中考》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