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兽药的最低有效量,是非技术性普通兽药的“无效剂量”!
从2012年底“速生鸡”事件暴露的兽药产品生产违法问题起,国家相关兽药主管部门对兽药生产行业进行了持续的规范整顿,且这种高压政策与严管一直持续到现在。除了在生产领域还在持续推进之外,如今已经延伸到了兽药经营和兽药使用环节。
这几年,从国家对兽药生产领域的整顿与兽药行业发展的时间节点来看,如今绝大部分中型以上的规模、品牌企业,都已基本完全转向了国标单方兽药的规范生产。所以,从2017年下半年起、尤其是今年抽检的各个兽药企业的产品,都已经是“标示药物+辅料”的规范国标产品了。
然而,这种兽药产品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也带来了兽药产品的透明化。尤其是成分明确、检验标准精准、先进仪器确保的西药,其透明化程度几乎达到了兽药生产者和兽药终端用户之间信息的“完全对称”。兽药终端用户通过参观、考察、检查目标合作生产企业,几乎以采购饲料原料的认知判断:兽药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原料+辅料”的机器工业生产。
而同期,兽药生产企业向用户递交的标书中,也写的非常雷同或几乎完全一样的产品原辅料成分组成(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及工序,这好像也印证了兽药终端用户去各个兽药企业考察、参观和查厂得到信息是一样的!眼看到的和厂家递交的标书写明的一致性,这更加坚定了终端用户对“兽药生产没啥技术含量的认知”。
这样对国内广大兽药生产企业来说,玩惯了过去的那种“营销驱动”的兽药生产销售导向,就必然以客户认知和需求为惯性思维出发点去开发产品和生产兽药。这样,就更进一步加剧了兽药的“无技术”和“拼低价”的恶性发展。因为对兽药的终端用户来说,消费是感性的、专业度是不够的,那么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兽药生产和销售,产品就很容易出问题。
因为兽药产品真正的属性,并不仅仅是广大兽药终端用户和专业度不够的兽药生产企业认为的那样,兽药就是像其它商品一样“原料+辅料”的工业生产!“原料+辅料”的工业生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兽药还有一个比商品更重要的属性是“技术”,它包括制剂技术和工艺技术。可是,技术对于一个放在你面前的兽药产品来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因此,抽象的技术不像原辅料和生产设备、厂房、记录那样,你能真真切切的看到、摸到、可检测、可称量、有记录(如发票)等。它只有你按说明用了、指标化或场景化体验了、分别同类项比较了、与下游客户分享价值化了……等这些需要时间去证明的东西,你才能发现技术的价值与之于养殖生产的意义。
比如说,今年第三期全国兽药抽检通报中,就特别提到,目前兽药产品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含量不合格;二是可见异物不合格;三是有关物质不合格。
因为追求速效和抗耐药的心理促使,绝大多数的兽药临床使用都常加量,有的甚至加数倍量!这也就掩盖了那些含量不合格兽药的这一缺陷!若是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书使用,很多非技术的“手转手”兽药之于当前典型疾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时,反而使那些技术性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兽药,在有效性、安全性、低残留等方面的价值得到凸显。比如说,10%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普通非技术性的产品比技术性产品便宜2-10倍不等;可是把这两个非技术性的和技术性的10%阿莫西林可溶性粉,都加量用到150-300ppm的时候,两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是看不出差异的,都对副猪嗜血杆菌高敏。
但是,若是都按标签说明剂量60ppm使用的时候,非技术的普通10%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对副猪嗜血杆菌是无效的。而技术性的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因为有其核心制剂技术和工艺技术在里面,确保了阿莫西林对水、饲料、消化液、一些金属离子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了足量阿莫西林稳定通过水箱、蠕动泵、水线、金属饮水乳头等饮水系统,确保了足量阿莫西林通过唾液、胃液、肠液等消化部位到达吸收部位,并得到充分吸收进入体内。
所以,技术性的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加量使用有效、与非技术性普通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区别不明显或没区别。但是,若稀释再稀释、稀释到标签说明剂量时,非技术的普通阿莫西林可溶性粉与技术性的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就差别越来越明显了!
所以,比较相同含量规格的兽药好与不好,不仅仅是看漂亮的厂房外表和夸大虚假的宣传,而是看标签说明剂量扩大一倍、标签说明剂量和加大一倍量使用的差异比较。一般好药在国家法定说明剂量上下浮动较窄的区间,几乎没有差异或差异很小的;但是无技术质量差的普药,在说明剂量上下浮动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的!
如果极限做比较时,可以拿一个已知的同种好产品,把它的最低有效剂量(通常低于国家法定剂量)作为另一个待估、待测样品的治疗剂量,去治疗一个已知的典型畜禽疫病,结果你将会发现:好产品的最低有效剂量,是不好产品的无效剂量。
说明:转帖请注明“兽药药理与处方技术”
《好兽药的最低有效量,是非技术性普通兽药的“无效剂量”!》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