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套娃一样的“行为”
世界上的人很多,也是各种各样,他们的行为都很不一样。但这种不同之间也是分层次的,有人和人的不同,家庭和家庭的不同,人群和人群的不同。
最底层是人和人的不同,这个主要是基因,生活环境和年龄决定的。
首先基因是先天的,只要不是同卵双胞胎,我们的基因都是不一样的,这从本质上导致了不同特征组成出来的我们在具体行为上的差异。有的人睾酮分泌的多一些,这些人就很冲动,进取心强,而有的人催产素分泌多一些,就比较温柔多愁善感。
然后影响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因为不同的环境之下,决定的着基因的不同表达方式。就比如有个基因DRD4有个版本叫7R。对于从小生活在不安全环境中的孩子,7R会让他们的性格比较自私,不愿意分享。可是对于那些生活在良好家庭环境中的孩子,7R基因反而让他们变得更为慷慨大方。所以即使是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环境下,我们的行为也会不同。
最后决定行为的是年龄,之所以年龄会对行为有影响是因为年龄直接影响着身体中各种荷尔蒙的分泌。年轻的时候,男孩的睾酮分泌旺盛一些,就会特别容易冲动,特别的情绪化,做起事情来也会充满激情。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睾酮的分泌会减少,也就会看到原来那个容易冲动的少年,慢慢变得成熟了。
比起人和人之间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家庭和家庭也存在差异。往往家庭内部存在某种行为的共性,而家庭之间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是阶级造成的。å
儿童的大脑从小收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儿时环境会让大脑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那些从小生活在比较拮据,周边环境比较危险的孩子,大脑中的杏仁核对于危险,恐惧,愤怒的情绪感受能力就会特别的强。而同时他们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对于短期的收益会更加的看重。
于是结果就是在相对贫困家庭成长的孩子,对于恐惧,愤怒的情绪会特别的敏捷,而往往也缺少长远的计划和坚持。他们就会成为棉花糖试验中,那些忍不住提前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而可能恰恰是这样的特质,让他们很难的脱离开原来的阶层,从而让自己的孩子也重新走上自己原来的路。从而在不同阶层中,人们的行为产生了一些差异。
最后是一群人和一群人的行为差异,这种差异很多表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行为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们往往也会称之为“文化差异”。
就比如说我们东方人注重集体,西方人注重个人;游牧民族热情好客,讲究荣誉,而农耕民族重视家庭,讲究秩序。这些都是在人群层面上呈现出的行为不同。那这些人群层面上的差异又是什么引起的呢?
还是环境。
有一本很有名的畅销书,戴德蒙的《枪炮、病菌和钢铁》,这里面说的就是一个文明的地理环境对于文明本身的塑造。我们所在族群的风俗,文化其实也是受到所生活地域的影响。
就拿游民民族的热情好客,荣誉感强来举个例子吧。相比于农耕民族的土地房屋,这种不太容易被抢走的财产,游牧民族的主要财产牛羊就很容易被偷,被抢了。所以游牧民族的人都必须要悍勇,以保护自己的家庭,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他们需要向外部释放一个不好欺负的信号。有仇必须要报,这是捍卫自己荣誉的手段,也是向外释放一个不好惹的信号。
而好客这一点,是因为游牧民族总是逐水草而居,他们总是生活在路途上,自己也总是会成为客人。所以热情好客的习俗,让游牧民族在自己成为客人的时候也可以被好好的招待。
因为生活方式产生的风俗习惯,就这样影响着一个族群的行为。就算到了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后代仍然带有这样的气质,
就会发现人的行为就像一层一层的圆环,最内层是你单独的个体,往外会有相似行为的家庭,再往外会有相似的人群。而每一层都会有相应影响他们的因素。最终形成你个人行为的是这些所有因素的复杂叠加,而在具体的情境下,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可能又会不一样。因为维度实在是多,所以人的行为实在是很难预测。
但是虽然预测很难,但这些因素可以对已经有的行为给予一些解释,从而更可能找到对的方式去修正行为。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像套娃一样的“行为”》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