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轻松回顾(二):审计证据

编者:国庆假期,审计人员也需要好好放松一下,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天,公众号将放一些关于内部审计的基础知识,让大家温故而知新。尽管我们可能考过不少关于审计方面的证书,比如CPA、CIA等等,也阅读过很多审计方面的著作,但是有些基础知识还是会不同程度地淡忘。虽然许多基础知识在审计实际工作中也很少用到,但是它们却是思考的一种载体,有助于审计人员形成更加清晰的思路。很多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中的不同思考。即使是大家都认同的内部审计基本概念,在实际工作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有差异,这也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地进行基础性的思考。

内部审计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收集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有人甚至认为,收集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能否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乃是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体现。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审计证据的特点

1.客观。审计证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不受人的主观喜好的影响。

2.充分。审计证据具有说服力,其他理性、有判断力的人,依据审计证据能得出与审计人员基本相同的结论。

3.可靠。审计证据是值得信赖的,因为在运用适当审计技术情况下取得的最有力证据。

4.相关。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是一致的,能够得出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


二、审计证据的类型

1.按来源分:一是内部证据,指由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证据;二是内-外证据,指由被审计单位产生,但经外部主体处理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签发的支票;三是外-内证据, 是指产生于外部主体,后经被审计单位处理和保存的证据,如发票。

2.按审计程序分:一是询问获得的证据;二是重新计算获得的证据;三是详细测试获得的证据;三是观察获得的证据;四是盘点检查获得的证据;五是统计分析获得的证据;六是函证获取的证据。

3.按证明力分。一是充分证明力的证据;二是部分证明力的证据;三是无证明力的证据,如通过询问获得线索,虽然能够指出异常情况,但本身不具有证明力。

4.按法律标准分。一是直接证据;二是间接证;三是文件证据;四是意见证据;五是佐证证据;等。


三、获取审计证据应考虑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审计人员会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选择获取审计证据的路径和类型。

2.重要性原则。审计证据能够足以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判断。

3.风险性原则。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审计结论,而不会带来错误结论的风险。

4.成本效益性原则。获取审计证据耗费的资源低于审计发现带来的问题处置“收益”。

5.综合性原则。为实现以上的原则,审计人员通过必要的审计证据组合获得审计结论。


四、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

虽然审计证据能够支持审计结论,但实务中,也会发现相似的审计证据在不同的审计人员或审计团队中,可能会得出有差别的审计结论,这里的差别主要指不同的表述。 前面不是说了,根据审计证据,充分的审计证据不是能够让其他理性、有判断力的人也得出相似或相同的审计结论吗?这不是有矛盾吗?这只能说,一是现实中内部审计能够获取的审计证据并没有理想或理论上那么充分、完美,因为获取审计证据受到被审计单位配合、组织治理环境以及审计人员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二是不同人对相同的事物还是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判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都认可的做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证据得出的审计结论不存在证据不足、逻辑错误的缺陷,尽管审计结论可能有不同的表述。也就是审计证据可能得出ABC三种审计结论的表述,但是A表述被审计单位可能觉得定性有些重,但也不能进行反驳。

国庆假期轻松回顾(二):审计证据》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