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益”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名词,说的是额外的投资带来的收益。就比如你每额外生产一个产品得到收入减去这个产品的成本,就是额外生产这个产品的边际收益。
而与之相关联的更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叫做“边际收益递减”。顾名思义,就是随着你投入的增加,单位投入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就会越来越小。
这个效应其实在生活里面非常多,而且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你吃包子符合“边际收益递减”,当你饿了的时候第一个包子你的满足感最大,而越往后吃带来的满足感越小,因为你渐渐吃饱了。当吃到第十个的时候,你的边际收益可能就是负的,因为已经吃到想吐了。
考试的分数也是一个边际收益递减的事情,想要考60分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你上课有听,看过课本60分基本上都是可以达到了。这时候付出的努力很少,但已经拿到了一半多的分数了。但想要从60分胜到80分,就需要更加的努力了,你得认真听讲,回家把作业也完成了。而想要更进一步到达90分,除了以上的全部你还得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好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而再进一步达到95分以上,那除了刻苦努力之外,聪明和天赋也是必须的了。后面的提升越来越小,但却需要花费及大量的投入。获得分数提升和投入精力的比,越来越小。
当我们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边际收益”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他不止是一个经济学名词,而更应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每一次我们去看待事物时,总要从边际的角度来审视一下,现在是不是到了一个“边际收益递减”的通道了。
最近看到了一种不太乐观的说法,说人类的科技发展也已经进入了这么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通道中。无论问谁大家都会感觉现在的科技发展实在太快了,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出现,每次手机的发布会都会宣布一些新的“黑科技”。这种感觉也是没有错,但可能我们不太清楚的问题是,可以发展的投入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我们都知道芯片的“摩尔定律”,从这个定律出现以来,好像芯片的发展一直都是按照这个定律的预言在进行的。但要知道芯片的工艺可是从几十纳米级,到十纳米级,再到现在的五纳米级,这里面每一次跨越都是面对完全不同的挑战。在芯片发展的40年中,虽然芯片的性能在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但同时相比于40年前,芯片的科研人员的规模也变成了原来的18倍。也就是原来1个人可以完成的芯片性能增长工作,现在需要18个人来完成。平均每个研究人员的生产率在下降。
除了芯片领域,农业的研究生产率每年下降约3.7%,医疗领域的研究生产率每年下降8%,制药业则更是达到了10%。为了保持相同的科技进步,只能不断的增加科研的投入。
但这样的投入有头么?只能说现在的人类经济是构建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的。科技进步才会促进经济增长,才会有新的空间供人们去开拓。而如果科技停滞了,那么经济也就停滞了,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零和博弈,我多得了必然会有人少得。所以说科技不可以停,只要“边际收益”还是正的,那么无论增加到多么大的投入,也依旧会这样投入下去。唯一的变化是,科技的创新会变得越来越贵了。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科技进步的投入和产出的价值已经基本相等了,那还会再有投入,还会再有科技进步了么?这个就只能祈祷我们可以在到达平衡点之前,找到另外一个可以爆发的方向,开启一轮新的高边际效益的增长。
2020年已经听到了太多的坏消息,今天又知道了人类科技发展也进入了“边际效益递减”的通道,也只能说是由在本就不乐观的环境中,增加了一道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