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生态(下)

 

创新

对企业家来说,创新就更不应该陌生了,哪个企业不是靠创新发展的?企业就是不停地优化内外部资源,反复提升生产效率来面对竞争挑战和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的。

人的进化就是创新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创新的产物,我们其实无时无刻都在创新,所以“颠覆式创新”这个词就有些玩文字游戏的味道了,问题是“颠覆式创新”跟互联网的关系在哪里?没说清楚。 

分析下来,好像这个“互联网思维”也不是外太空来客,顶多也就是相亲节目里剩女带的那个面罩吧?

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好听没用,让我们对应一下他们的实际执行。

关于免费

周鸿祎2011年8月推出的免费即时通讯软件“360口信”早已放弃,而成功的“微信”和“whatsapp”,一个免费,一个收费,从逻辑上也看不出免费模式可以决定一个产品的命运。

周鸿祎多次以苹果为例来解读“互联网思维”,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苹果的价格很贵,并且高端的5s的销量远远高于低端的5c。

苹果的衍生业务很长,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但在苹果的财报里,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的盈利都可以忽略,苹果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在全球拥有相当可观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如果苹果都做不到衍生业务赚钱,其他公司如何做到?

关于口碑

雷军推出的小米电视,47寸售价2999,这样的配置和价格不能不说是个极致的体验,应该会产生很多口碑吧,但是2013年,小米电视的销量是2万,同期中国电视销售总量是5000万台,说是失败,也不为过。

小米手机看似风光,水分有吗?有多大?据中国质量万里行发布的消息,2013年小米手机的投诉居中国消费者手机投诉总量的15.2%,苹果搞饥饿营销,小米也搞饥饿营销,搞得还更大,消费者都很精明,没有高品质、低返修的保障,获得口碑简直就是虚妄。

低价的免费模式和极高售后成本的叠加,小米仅靠互联网概念炒作能走多远?

关于创新

真的没有看到实质创新。

坦白的讲,一个没有自己核心技术、没有上下游核心资源的厂商,想搞创新应该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今天看到了很多中国互联网明星企业的所谓创新,其实还都是一些较为表面的“营销手法”,“黄太吉”和“雕爷牛腩”到底是琢磨透了餐饮行业的精髓结合了互联网工具和手段的新生产力的代表?还是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刚冒出来火半年的新铺子中的一员?

说到餐饮样板,我个人觉得与其研究“黄太吉”还不如研究香港崇光百货对面那家“鱼丸店”的兴衰来得实际点。

“免费”、“口碑”、“创新”统统失灵,“互联网思维”做不出好的互联网产品,这估计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尴尬吧!

但是一众所谓“互联网人士”借此东风,跳将出来,呼风唤雨,搞得真的好像“猪会飞”似的。弄得人心惶惶,有些浮躁,做为中国互联网的一大现象,一群没赚到过钱的人开始大张旗鼓的教生意人怎么赚钱。

明眼人难免不服气,做为传统精益经营的代表,性格火爆的格力董明珠看到了这一点,借势打了一个不小的赌。

在本文最后,我想传达这么一个观点:做企业,做品牌,不要离开商业的本质,不要离开人性的本质,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关于互联网经济的浪潮,我们当然相信她是浩浩荡荡的历史趋势,但是也不必感到陌生和惊慌,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了解她的特性好好地利用就可以了,就像用蒸汽机、用电一样。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生态(下)》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