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液囊支原体,之所以难缠,全是因为认识不到位!
在家禽养殖的多种疫病防控上,要是提及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可以说是困扰我国家禽养殖业多年的、“最难缠”的禽病之一。尤其是对那些饲养周期比较长的家禽,比如说种鸡、商品蛋鸡、黄羽肉鸡等,这个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异常的高。而且,最近两年的大数据检测表现明:该病还有向白羽肉鸡和肉杂鸡扩展的趋势。
这个病主要是由禽滑液囊支原体(以下简称MS)引起的,临床诊断上以关节渗出性的滑液囊膜炎,以及腱鞘滑膜炎为突出诊断特征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危害商品蛋鸡或种鸡。通常情况下,那些被感染的鸡只多出现关节和脚垫肿胀、不愿走动、生长发育迟缓及胴体降级等问题,给养养殖者造成持续的经济损失。
病原生物学特点
鸡滑液囊支原体,可以在特殊培养基中体外生长,这为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培养条件极其苛刻,以至于常规的试验条件和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有效的开展这样的试验需要。鸡滑液囊支原体为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它的尺寸小到可通过细菌过滤器,为能够自体繁殖的、体积最小的、最简单的微生物。在8% CO2,潮湿的条件固体培养3~5d,低倍镜下观察,固体平板生长出呈“煎蛋样”的菌落。经固体或液体培养的MS,通过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后观察,它多呈球状体。

支原体模型图

固态平板上生长的支原体“煎蛋样”菌落
鸡滑液囊支原体通常不会引起一日龄的雏鸡感染发病。虽然鸡滑液囊支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较小。但由于这几年鸡滑液囊支原体的阳性场越来越多,再加上通常室温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强(鸡滑液囊支原体对高于39℃的温度敏感)。
通常采集式子人工体外培养或PCR方法检测,发现在鸡子的羽毛、食物、饮水等样本中,鸡滑液囊支原体的检出率比较高。所以鸡滑液囊支原体的防控难点和压力,根本就不是很多人说的:主要来自“母源垂直传播”这一观点!这也是滑液囊支原体难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的调查
鸡滑液囊支原体(即MS)对各品种、品系的鸡都有感染力,这个一年四季都能感染和造成鸡子发病,只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易发和高发。雏鸡易感性一般要比成年鸡强许多,但是只是感染率高,通常日龄越小越不表现临床发病;随着日龄的增长会进入发病阶段,进而日龄再大、抵抗力增强而抗病力增强。
当前,那些隐性感染带毒的鸡,以及发病鸡和阳性场,是该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主要的三个传染源。鸡滑液囊支原体可垂直传播,也可以水平传播和空间飞沫等途径进行立体传播。
在不同鸡群中,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阳性率表现为:商品代蛋鸡群感染率,高于父母代蛋鸡;父母代蛋鸡群感染率,通常高于祖代蛋鸡。鸡滑液囊支原体的发病率虽然比较高,但由于其低致死率,所以其发病死亡率通常不高,最主要影响是造成商品蛋鸡的产蛋率下降较多,以及产蛋鸡不易上高峰和高峰维持时间短。
鸡滑液囊支原体的易感程度,以及其感染后的发病程度等,与鸡群是否做好疫苗的有效免疫、生物安全、病原净化等有直接的关系。对于阳性鸡场、带毒隐性感染的鸡群,药物与疫苗的科学使用,是体内净化的关键;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是体外净化的必要工作。
疫苗选择很关键,不是只有大厂的疫苗是首选,选择大于后期努力。如果疫苗选不好了,则不仅仅是防不住的问题,而是免疫造成的发病问题——起反作用!
再者大家都专注于防滑液囊支原体,是严重错误和造成该病难缠的必然原因。鸡滑液囊支原体的防控,必须与流感、新城疫、法氏囊和传支、传喉等充分结合。大量的临床调研和研究表明,滑液囊支原体与这些致病原共同感染时,会造成呼吸道病更难控和滑液囊支原体更难除。
临床诊断与防控
临床诊断可见病鸡喜卧、不愿走动→鸡冠泛白、行走困难→呈“踩高跷”状跛行→步态呈“八字”;或羽毛粗乱,生长发育缓慢→到后期出现站立不起,极度消瘦。剖检检查:前期症状不明显,仔细对比可见两关节大小不一,后期严重可见跗关节或足掌肿胀严重,严重者关节变形,胸部龙骨处出现囊肿。
在针对该病的防控上,要近乎0成本下的高度安全为前提的“高效净化”。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用生物消毒剂,无化学腐蚀性、无刺激性、0成本。采用高效且安全的滑液囊支原体净化抗生素,与高效安全性高和免疫原性好的疫苗结合,对种鸡到商品雏鸡的全面净化。在这种内外双重净化体系下,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就是功夫在平时了。
知识星球
兽医药理技术交流与学习空间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
《滑液囊支原体,之所以难缠,全是因为认识不到位!》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