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之肆”,为什么是“臭”?

“鲍鱼之肆”,为什么是“臭”?

汉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鲍鱼作为现代社会共知的美食,价格贵,为什么成语“鲍鱼之肆”说是“臭”味呢?

我尝读过《史记》中关于秦始皇一章,他巡游中死了,李斯秘不发丧,用鲍鱼放在秦始皇坐的车上,以掩盖秦始皇尸体腐烂的味道。“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读到这一段时就好奇过:这个鲍鱼难道腐败了,会发出很大的臭味?看一下市上所卖鲍鱼,未有“臭”味也。难道当时是找的一石已经腐败的鲍鱼?

查了网络,“此鲍鱼”非“彼鲍鱼”也。

在秦始皇时代(或叫古代),鲍鱼指的是盐“腌”过的臭咸鱼。既然它“臭”为什么又有人吃呢?看一下因为“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而兴起的“臭鳜鱼”吃法,想来味道因人而异了。

现代世界上还有一些很出名的发酵鱼类食品,风靡当地。

“鲍鱼之肆”,为什么是“臭”?

而我们现在叫的“鲍鱼”,在古代叫鳆鱼,海耳,镜面鱼、九孔螺、明目鱼。

查一下它的家谱,它是鲍科(Haliotidae)唯一的一个属。乃一类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也就是一种海螺),栖石质河岸,以藻类为食。

这么说来,它属于软体动物门,和河蚌是一类。非鱼也。

古代名人中,王莽,曹操都好食此物。

苏轼有《鳆鱼行》诗:“东随海舶号倭螺,异方珍宝来更多”。 盖宋朝时日式鲍鱼已输入中国,时称“倭螺”。



有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久入鲍鱼之肆就不闻其臭呢?

当年我的生物老师解释说:人的嗅觉具有“适应性”。然后就没有更进一步的解释了。

追问一下:为什么人会有“嗅觉适应性”呢?

盖此是生物进化养成的一个动物本能:对变化的环境敏感。新气味的出现,意味着环境中有了变化,新的情况出现了。保持对环境的警觉,可以让自己早一步躲过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危险也。当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呆时间长了,人就把它当作“常态”,就可以“忽略”这种“变化”,所以就闻不到了。

如此,人才能躲过无妄之灾。比如因为电线老化,线皮发出了糊味,人闻到了糊味而及时发现隐患。

“鲍鱼之肆”,为什么是“臭”?》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