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的几个问题

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常会填各种表格。在填各种表格的时候,常有“籍贯”一栏,这个该怎么填写呢?

首先来看这个词中二个字的意思。

“籍”,在古代(比如明朝),政府把全国所有的人按户分成不同的职业工种,比如:军籍,灶籍等,不得变更,其子女以后也是继承这个“籍”。(类似中国大陆对户口性质遗传政策,居民户口的子女也是居民户口,农业户口的子女也是农业户口。有一点不同的是,现在人可以有机会由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比如明代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就是军户。现在在江苏盐城,有好多地名冠以“XX灶”,应是当时此处聚集了煮盐为生的“灶户”,这些人就属于“灶籍”。

明代”籍”的分类:

民籍
:儒籍、生员籍、医籍、捕户籍、民盐籍、阴阳籍、富户籍、商籍
军籍
:军匠籍、弓兵籍、力士籍、勇士籍、校籍、军校籍、校尉籍、旗籍、总旗籍、军官籍、军灶籍、军盐籍、效籍、军民籍
匠籍
:民匠籍、厨籍、马船籍
灶籍
:盐籍
官籍

监籍
:署籍
站籍
(驿站籍):水站籍、马站籍

在明代,对居民的管理实行“里甲制”,同户的居民,每10户为一“”,从一甲里会选一户出来为“甲首”管理这10户,每10甲选一户为“里长”。这100户叫一“”,是明朝基层管理的基本单位。居民通过里长和政府打交道,比如政府要征集民工做一些大的工程,就会让里长出面来安排本图内的人选。里长,甲首是“轮换制”,即由这一图/甲里的所有人家每年轮做一次。(参见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

“籍贯”的几个问题

政府每十年会做一次“人口普查”,将当地的人口按“图”一式四份造册,分别存在户部布政司、府、县。保存在户部的一份,册面是用黄纸,因此称为黄册,户部的黄册是最终的档案,如果发生争议,就会拿户部的黄册出来核对。具体的存放地点在南京玄武湖中的一个岛上。

”,指一人生长的所在,就是一个长期居住的地方。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在古代,人是不可以自由迁徙的,同时也不可以自由跨地域走动,如果有事一定要临时出一次远门,则要向政府申请旅行文件“路引”,如果没有“路引”出行,在路上被查到,则要被处罚后送回原籍。

“籍贯”的几个问题 1953年,安徽省湖东县汤沟区的“阴府通行(冥途路引)

因为人世间有了“路引”,人死后,也要由人世间签发一张“阴府通过”的路引,此习俗至今遗存。

综上,我们现在填表中的“籍贯”指本人出生或者祖居地

在中国大陆,1991年组织部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规定了籍贯的填写:党员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长期居住地)。

另一个与中国大陆所有人相关的“户籍”,指户口在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登记时的户口性质,同时也指户口正在登记的公安机关所在地。

****分隔线****

我们现在看一下古代名人的简历,如果是祖籍和他的居住地是同一个地方,就直接说“XX省XX地”人。如果祖籍和居住地/出生地不一致,就会特别说明一下祖籍所在地。

在维基上,朱熹的祖籍和出身地不一样: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欧阳脩(修),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言: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父亲欧阳观(952年-1010年)在绵州做官,母亲随父亲一起在绵州生活,他出生在绵州。后来父亲转到江苏泰州做官,且死于任上,此时欧阳修4岁。欧阳修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哥哥的主理下,将父亲的灵柩送回江西吉安永丰沙溪泷冈安葬。第二年,母亲郑氏带欧阳修投奔在随州做官的叔叔欧阳晔(958年 – 1035年)。1052年其母郑氏逝世,欧阳修将母亲灵柩送回庐陵,和父亲合葬。欧阳修1071年6月以太子少师致仕,隐居颖州(今安徽阜阳),来年(1072年9月22日)逝世。逝世三年后(1075年年9月)被赐葬于河南新郑。

《灼艾帖》卷,北宋,欧阳修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古人也会出现后代出生地不再随祖籍的事,比如战乱发生时,举家迁徙到另一个地方避祸。时间长了,后代的“籍贯”就会发生变化。

李白元配许氏系出安陆名门,许氏的祖父许圉(yǔ)师做过高宗朝的“相”。

在维基上,许圉师,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人,祖籍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唐朝大臣。

在维基上,许浑润州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高宗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晚唐代表诗人之一、官员。

这里可以看出,许家后代经过了迁徙。

作为晚唐的代表诗人,在清人编的《全唐诗》(计900卷),许浑有11卷(第528-538卷)。常被世人用来概括政治运动前庙堂市井百态的著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出自他的诗《咸阳城东楼》中,这一句的上联“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知的人就不多了。究其缘由,我以为:“山雨欲来风满楼”用白描的手法概括了暴风雨之前的狂风大作时的乱象,是大家可以感知的一种现象,而“溪云初起日沉阁”就缺少体验了。

    “籍贯”的几个问题》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