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沪抗战”前,19路军要被调到京沪线的幕后原因

《读名人回忆录/传记的乐趣》一文中,我说了128事变之前,蔡廷锴的19路军为什么被从江西调到了京沪线,是因为:

“一二八淞沪抗战”前,19路军要被调到京沪线的幕后原因

摘自《陈铭枢回忆录》

如果按5why的思维模型,还可以再问下去,为什么19路军可以保证粤方代表的安全?或者粤方代表凭什么相信19路军呢?


为什么要调19路军到京沪线呢?答:粤方代表认为19路军可以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这样才他们会到南京来参加和谈。


粤方代表为什么要到南京来和谈呢?答:当时发生粤方联合桂系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对抗蒋介石为首的民国政府,史上称为“宁粤分裂”。为了政府统一,粤方代表和政府要举行和谈。


为什么粤方要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呢?答:之前发生了一件政体上的大事:行政院长胡汉民和蒋介石之间因为“约法之争”,被蒋介石软禁在汤山。这导致了粤方人物不满,借机公开反蒋。


本文就来说一下这些事。

先说一下19路军的历史:

19路军这一支部队的由来,是从粤军第一师中的一部分演化过来的。参见下面的演化导图。

“一二八淞沪抗战”前,19路军要被调到京沪线的幕后原因

在粤方代表看来,19路军还是咱们自己人,和粤方有渊源。如果19路军调到京沪线,对参加和谈的粤方代表的人身安全有了保障。

在《陈济棠自传稿》中,陈济棠交待,中原大战,蒋介石向陈济棠借粤系军队去打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安排了蒋光鼐、蔡廷锴的二个师去协助,这才有了后面的19路军。

作为一支国家供养的军队,居然变成了地方势力的“安全保证”,而不是国家的安全保证。这也是民国时期各地势力不服从中央政令的常见现象了。

而19路军当年参加“中原大战”的时候,作战勇敢,屡有胜绩,深得蒋介石的厚爱。

60师,61师攻下济南后,获得中央的特别镐赏100万元—摘自《蔡廷锴自传》

“中原大战”因为张学良倒向蒋介石而结束。事后,19路军被蒋调到了江西参加剿共。此间,19路军和苏区红军多次交手,有胜有负。

胡汉民

1931年2月,时任行政院院长的胡汉民对召开国民会议,独持异见,反对在国民会议中讨论《约法》,与蒋发生矛盾。1931年2月26日,蒋介石把胡汉民软禁到了汤山。这就是民国政府历史上出现一件大事,称为“约法之争”。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法律”观念还是很淡,大家都迷信枪杆子。北洋时代的国会选举,袁世凯安排军人在会场外威胁选举,就开了一个恶例。而这个顽疾,在中国主要地区,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而在东南一隅,现在已经得到了改善,已经经过了几次权力和平交接。

蒋介石(左)和胡汉民(右)

胡汉明(左)和汪精卫(右)

胡汉民是当时民国政坛上粤系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时,没有指定政治继承人。这导致了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内部的各方势力在没有老大的压制下,相互冒头出来争老大。当时最有机会的是三个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廖仲恺于1925年8月9日被暗杀。蒋介石在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先在军界发展、积攒威信,实现了弯道超车而成为国民党的领袖。


关于政治继承人导致的麻烦,1916年,在中国政坛就预演过一次。袁总统在世的时候,他的威望可以压制得住手下的一干虎将。他自己没有想到他会那么早就走人,在他掌权的时候,没有培养好接班人。等他撒手人寰后,北洋系的的几方势力为争老大而开始了内斗,有实力的人没有按政治的套路出牌,动用军队大打出手,导致了几年的军阀混战。他们内斗的结果,就是削弱了北洋系的实力,让南方的孙中山一派得利。孙中山死后,在国民党党内,因为有党的这个框架制约,这些人没有象北洋时代那么明目张胆地大打出手,但还是有小动作,小动作搞不定,就只好大打出手。这一次的演化,历史没有顺着北洋系的轨迹走。后面的大组织,在日本人的干扰下,又得利了一次。所以历史每一次都是相似,但不会相同,历史学家称之为押韵

廖仲恺

蒋介石动用暴力把胡汉民被软禁在汤山,当时的国内舆论哗然。


4月底,中国国民党粤方四位监察院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以蒋非法扣留胡汉民为由,通电弹劾蒋,并例举他种种独裁事实。


广东方面的粤系人马本来就有小心思,蒋介石玩的这一手扣留胡汉民也确实不厚道。这帮粤系人马就联合桂系人马借此机会起来反蒋。当时的粤系代表人物:汪精卫、陈济棠、孙科、古应芬等,桂系有李宗仁、白崇禧等。


粤方先在1931年5月27日,成立了“广州民国政府”,以对抗蒋介石的“民国政府”。他们成立“广州民国政府”的行动,与后来的1933年11月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性质不一样。粤方只是想通过这个行动取得谈判的筹码,而且也只是“中华民国”这个框架下谈事。


陈济棠在《陈济棠自传稿》中交待了当时他在此事中的态度


9月18日,日本在东北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将中国国内的矛盾变成了民族矛盾。这些政治人物权衡得失,只得先放下国内的矛盾,统一对付日本。


9月28日,陈铭枢和张继、蔡元培作为民国政府的联络代表到香港和粤方作前期沟通。希望粤方派代表上南京来和谈。粤方担心再来一次被扣事件,毕竟在

1929年3月15日,蒋介石为了对付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反蒋行动,也扣留过桂系的李济深,蒋介石算是屡有玩扣留的劣迹了。这样,19路军被粤方点名调到京沪线,作为自己的人身安全的保证,就顺理成章了。


10月8日,驻江西的19路军蔡廷锴接到驻防京沪线的通知。11日部队开拔。

10月14日,蒋介石在张静江陪同下去见胡汉民,蒋说:“过去一切,我都错了,请胡先生原谅,以后遇事,还请胡先生指教”。10月14日下午,胡汉民到上海,结束软禁。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持“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并将蒋介石称为“新军阀”。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通电下野,略谓因粤方“胡汉民等同志微(5)日通电,且有中正必须下野,解除兵柄,始赴京出席等语。是必欲中正解职于先,和平统一方得实现”,“权衡轻重,不容稍缓须臾,再四思维,惟有恳请中央准予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职……”;

12月28日,中国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第四次会议决议:通过中央政治会议组织原则,推选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三人为中央政治会议常委,轮流充当会议主席。


12月29日,蒋落order,第三党领袖邓演达被秘密杀害于南京沙子岗。

邓演达

“一二八淞沪抗战”前,19路军要被调到京沪线的幕后原因》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