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锄奸张敬尧,是如何锁定张敬尧藏身之所的呢?
1933年5月7日早上,地处北平市中心的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还沉浸在头一天晚上的欢场中,歌声、舞声、音乐声响个不停,觥筹交错,彻夜不眠。突然,几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六国饭店的喧嚣,不一会儿,几个壮汉夺门而出,迅速钻进一辆早就候在那里的汽车,飞驰而去。随后,接到报警的警察蜂拥而来,只见血泊中躺着一个中年男子,长方脸、翘鼻梁,两腮消瘦,留着两撇小胡子,有人立即认了出来,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军阀悍将张敬尧吗?怪了!他怎么悄无声息的住进了六国饭店?又怎么突然遇刺身亡呢?
张敬尧,安徽霍邱县人,北洋皖系军阀的骨干力量,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一期,曾任护国军第二陆军司令、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剿匪督办、湖南省督军,先后在吴佩孚、张宗昌、张作霖手下担任要职,张敬尧曾参与镇压武昌起义、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是袁世凯称帝的积极拥护者,在当时可算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张敬尧
究竟是谁要他的命,为什么要他的命呢?
要他命的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具体由军统局局长戴笠一手操作。
蒋介石要杀张敬尧是因为张投靠日本,并且对蒋介石造成很大的威胁。
张敬尧敲诈勒索、鱼肉百姓、无恶不作,任湖南督军期间被称为“张毒”,可见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北洋军阀覆灭后,久病乱投医的张敬尧卖身投靠了伪满政府,担任伪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奸。1933年,为了配合日寇先控制华北、再进军华中的计划,张敬尧化名“常石谷”,潜入北平,妄图组织暴动,一旦成功,将对国民政府构成极大威胁,得到消息的蒋介石高度关注,命令戴笠务必除掉张敬尧,戴笠不敢怠慢,立即赶赴北平部署任务,让时任军统湖北区区长的郑介民负责指挥,北平站站长陈恭澍和天津站站长王天木具体实施。
当时的陈恭澍虽然是北平站站长,但刚刚成立的北平站才五六个情报员,实在选不出杀手,而蒋介石和戴笠的黄埔情节泛滥,非要找一个黄埔出身的人来担任杀手,他们认为只有黄埔的人才最为可靠。正当陈恭澍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人,老同学白世雄,黄埔七期学员,热血青年一个,陈恭澍立即把他招进北平站,一听说要杀张敬尧,这可是扬名立万的好时机,白世雄当即答应。六国饭店旧照
左为正金银行 右为六国饭店
接下来就是如何确定张敬尧的位置了,虽然知道张敬尧在东交民巷,但是东交民巷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三公里长,要找一个人,难度很大,尤其是自《辛丑条约》后,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享有治外法权,在这儿可不敢乱来,正在陈恭澍毫无头绪的时候,王天木带来一个好消息——张敬尧就在六国饭店。
位于东郊民巷、紧靠日本大使馆的六国饭店是张敬尧的绝佳藏身之处,由英法德美日俄六国于1900年合资建造、民国时期享有盛名的六国饭店共四层,是当时北平最高的洋楼之一,是各国公使及官员经常聚会的地方,也是下野军政要员的一个重要避难所,站在六国饭店东面窗口,就可以看到日本大使馆和军营,有个什么事情,大叫一声,日本兵就能听到,几分钟就能赶过来。张敬尧藏在这里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郑介民
为了确定张敬尧究竟在哪个房间住,郑介民亲自上场,会讲广东话和马来语的郑介民化妆成南洋富商,专做人参生意,西装革履,携带十多个大皮箱,器宇轩昂地住进了六国饭店。
郑介民态度随和,出手大方,小费不断,很快就混熟了,通过楼内的茶房很快确定了张敬尧的房间号和位置,接着又假装散步,到张敬尧房间附近侦查,发现张和副官、参谋长张庭贵三个人分别住三楼的三个房间,夜晚经常变换房间,白天动手,难度大,很难脱身,晚上行动,难以确定张敬尧的房间。
郑介民和王天木、陈恭澍商议后,决定多组织人力,待机行动。
通过侦查,发现张敬尧有早起床的习惯,而且非常注重形象,洗脸、修面时间花费比较长,而这个时候,很多客人没起床,也是张敬尧最疏于防范的时候,是下手的最好时机。在这里侦查多天的白世雄被指定为主要执行人,确定完动手时机和逃跑路线,准备好车辆后,就等时机来临了。
1933年5月7日凌晨,张敬尧和往常一样早起床、洗脸,白世雄悄悄打开房门,走近洗脸间,张敬尧感到身后有动静,猛然转头,白世雄看清是张敬尧后,迅速抬手,连开三枪,枪枪命中张的脑袋,当即毙命,整个饭店都被枪声惊醒了,王天木与白世维按照既定路线狂奔出饭店,钻进小汽车就逃走了,汽车到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后,白世雄下车,混入人群,步行去了八面漕的清华园。
郑介民这个南洋富商也不告而别,悄悄撤离了,当天晚上,接到张敬尧已死的确切消息,立即报告南京。第二天,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巨商常石谷,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中遭刺殒命”,不久,国民党机关报证实”常石谷”即张敬尧,投靠日伪,企图策划叛乱,被”锄奸救国团”击毙。
《戴笠锄奸张敬尧,是如何锁定张敬尧藏身之所的呢?》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