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第三个寒冬还会来吗?
环顾当下IT话题,放眼望去,问苍茫大地谁最火?当然首推人工智能。
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计划到203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在全球独领风骚,成为业界大佬。写这篇短文绝非泼冷水之意,但回顾历史,总能借鉴一些教训,避免重复错误。
1984年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研究方向是语言识别和自动编程。当时混在Alan Biermann教授领导(年近八十的老爷子如今还在Duke计算机系从事同样领域的研究工作)的一个DoD(美国国防部)项目,做了一年多。我在LISP机器上完成了一个可以识别一千多字的语言识别系统,它可以用于无人驾驶军机的实时语音控制。记得我设计的算法是在人的发音有差异的前提下,用Heuristic Tree实时搜索出最可能的指令。一年后,学校忽然惊觉我来自赤色大陆,于是把我从项目团队提溜了出去。这一年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虽然号称在做“人工智能”研究,但用的方法还是在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中搜索的笨办法,没有“智能”的感觉。几年后,人工智能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冬天。
人工智能的两个冬天
第一次人工智能的寒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八十年代初,而第二次寒冬则爆发于八十年代末,持续到九十年代。每次寒冬来临之前,都会有一段人工智能的热炒期。就像咱们的股市,暴跌之前总是撒欢好一阵子。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开启了现代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会议的重要结论是机器是可以模拟智能的,而且这个结论很快会在现实中实现。会议的组织者基本都是现代人工智能的大咖。如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等。会议之后,人工智能的研究那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啊!美国军方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当然也取得了不少成为人工智能基础的成果。一些AI之父们也被这些实验室的初步成功冲昏了头脑,1965年西蒙•赫伯特预言在20年内,机器可以完成人类能做的工作。明斯基1967年更是大胆推测只需一代人时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我们这些AI之父们大大低估了复制人类大脑的难度,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政府捂紧荷包,不再出资。仅限于“玩具”级别的AI技术应用逐步让工业界丧失了信心。
达特茅斯会议的组织者
七十年代末,专家系统的出现以及野心勃勃的日本的第五代机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十年的努力,在计算机领域全面超越美国),又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到了九十年代初,日本承认其第五代机项目全面失败,AI市场晴雨表的LISP机器市场的大幅度萎缩,专家系统的维护成本成了其普及应用的杀手,人工智能凛冽的第二个冬天来临了。
了解了这两段人工智能的起伏史,我认为造成寒冬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1. 不现实的期望,不负责任的炒作带来的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造成对人工智能的失望。
2. 由于AI研究的投入及风险巨大,长期以来,其创新主要由美国政府买单,一旦政府对AI失去信心,研究经费就大打折扣。
3. 长期以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未能有效的转换为军用及商用,给人感觉不接地气。就像当年IBM的Deep Blue击败国际象棋冠军让人兴奋一下,但如果背后技术没能给人类带来切实益处,也终究淡忘。
4.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些方法并没有真正智能在里面,所以会有质疑AI独立性的声音。人工智能圈子有两个阵营:一个是强AI,另一个是弱AI。前者相信人类可以开发出有真正学习能力的机器,而后者则认为人类只能开发出可以模拟人的学习能力的机器。后者往往质疑AI的独立性,其后果是AI被其它技术替代。
5. AI是个难度极高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脱节更容易导致失败。
寒冬之后是春天
今天的AI和以往有何差别?
面对今天AI的如火如荼,我一直有个疑问,这次AI革命和以往有何不同?这里聊聊我个人看法,但愿这些不同能让我们对AI的未来有信心。
基础和环境大幅度提升:今天的计算大环境无比强大。计算速度,灵活性,存储能力等都给AI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大的平台。云计算服务让一个哪怕做AI刚起步公司不需要建立高昂代价就能拥有自己平台。
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工智能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良机,使用AI技术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让AI的应用变得便捷明了。
企业成为领头羊:Google,IBM,微软,国内像百度等等都把发展AI技术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他们逐步成为AI技术的领头羊。由于他们商业目标明确,可以预期其AI创新和应用会高度一体化。当AI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日常生活后,我们或许会迎来人工智能的永恒春天。
AI技术的完善:一些AI算法也有了新的改善,如阿尔法狗使用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改变了用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的传统方法,它使用结果导向的鼓励方式,让机器不断尝试在失败中不断学习。
阿尔法狗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AI技术的实际应用: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上让我们耳目一新。如无人汽车(Google,特斯拉),微软的语音识别应用,癌症的诊断,股市预测等。将AI技术转为广泛的商用是其成功的最重要标志。
中国全方位的参与:中国的三步走战略有可能是最大的不同。中国现在是AI最重要的参与者。政府的决心就是财力人力的保证。
以史为鉴,在人工智能的一片嗨声中,我们政府需要头脑冷静,好好研究下日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五代机项目失败的教训。不鼓励任何形式的炒作及不切实际的预测,少说多做,让结果说话。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至关重要。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发挥各自作用,政府可以做协调整合,这也是中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有选择的选择AI方向。互联网革命让中国快速崛起,而人工智能的革命有可能让中国再次走到人类文明的前面。中国如果能够成功,将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寒冬不会再有了。希望我的有生之年有机会享受到智能机器的服务。
雄心勃勃的日本曾要挑战世界
新书介绍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在京东网站可以购买本书
https://item.m.jd.com/product/12204885.html?&utm_source=iosapp&utm_medium=appshare&utm_campaign=t_335139774&utm_term=Wxfriends]
三尺讲桌就在这小小二维码,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人工智能的第三个寒冬还会来吗?》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