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本质、敏捷、CMMI、精益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价值驱动的敏捷和精益开发”出版一年了,借这个机会感谢为本书写推荐和序的朋友们,并在老丛讲桌留个记录。
多年来,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丛斌博士的指导下,开展了CMMI ML5与敏捷、精益相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为公司实现商业目标提供了保障,形成的方法论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石和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公司受益颇深。本书是丛斌博士对自己丰富软件工程理论精华的提炼、对优秀软件工程实践的总结,是业界难得的经典力作,是软件开发组织管理者构建和持续改进组织研发管理体系的指南,是软件项 目管理者的常备手册,是软件工程实践者开展工程实践的导图。相信本书能带领读者深刻理解多种敏捷开发优秀实践和CMMI 模型,带领读者找到解决软件研发管理中遇到问题的钥匙。
—金建林,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美林数据的研发管理涅槃与进阶得益于丛斌博士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在公司CMMI ML5模型导入过程中,丛斌博士富有远见地把个性化市场需求与产品化设 计、研发规范与敏捷开发、精益生产与CMMI 体系有机结合,支撑我们研发出业界一流的数据分析产品。尤其是丛斌博士将价值最大化和价值可衡量作为软件开发方法工具选择的核心度量指标,是传统瀑布模式转向敏捷、精益主导模式的核心理念。现 在这些成果有了可分享的途径,正如书名—“知行合一:实现价值驱动的敏捷精益 开发”。从理论研究和深度实践的映照,严谨方法和诲人不倦的质朴,能感受旅外专家对国内企业的一份厚望,软件业需要它,中国的制造业腾飞也同样需要它!
—王璐,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EO
正如书名所言,作者将哲学概念引入到软件工程中,将古代贤人哲思与现代科学 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书中不仅引入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在书籍写作的过程中也切实体现了“知行合一”,内容不断跟随软件开发领域的新发展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 作者通过在软件工程中的多年实践,对项目管理的“铁三角”进行了重新定义,抓住了多数软件开发企业完成项目的本质。全书重点体现了实操性,不失为了解业界动态的一扇窗口,既在软件理论方面引入了新的概念,又为软件企业指明了创新发展的方向。
—潘润红,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副总经理
敏捷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主流,但是如何有效地在大型项目中进行敏捷开发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很多团队重复着“形似神不似”的敏捷,其效果甚至比传统瀑布型开发更差。丛斌博士以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几十年软件实践的经验,深度剖析了实践中的误区和弊端,给软件项目管理和开发人员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敏捷方法。如果你是一位软件从业人员,想给你的用户带来有价值、有质量的体验,这将是一本必读的书。
—陈卫东,思科云协作技术部总监
看到丛斌博士用“知行合一”来形容敏捷开发方法论,我油然起敬,拍案叫绝。 我很久之前就接触并实践了敏捷开发方法,被此方法论在聚焦用户价值、提升团队绩 效方面的效果所折服。但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论能解释敏捷这一现象,所以其在推广过程中也常常被质疑、被歪曲。而丛斌博士的书不但有大量生动的实际案例与最佳实践的介绍,更从理论上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敏捷是高效的”这一疑问,告诉我们敏捷与CMMI不相冲突,甚至在最后还给出了从传统开发方法到敏捷开发转型的实践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就是一本以“知行合一”贯穿始终的介绍敏捷开发的经典 之作。
—何伟杰,富士通株式会社亚洲区业务保证总经理
我认识丛斌博士已经有十多年了。丛斌博士令我敬佩的不仅是他深厚的过程控制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软件项目管理经验,他严谨的治学和行事风格以及儒雅风趣的沟通 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丛斌博士的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如何通过Scrum和 CMMI来实践敏捷软件开发。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丛斌博士从理念和价值等更高层次对这些实践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实例指出了实际落地需要注意的问 题。本书适用于企业信息化主管、项目经理、架构师、QA 主管、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等系统地学习 Scrum和敏捷开发,也非常适合随手拿起来翻阅特定的章节,通过丛斌博士独特的视角,更透彻地认识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沈贤义,华微软件总经理,华为云计算顾问
作为一名坚持践行“知行合一”的软件工程领域咨询专家,丛斌博士总结自己30多年的从业经验,客观评价软件行业发展过程中涌出的各类体系、开发模型,将 CMMI与敏捷有效进行融合,两者的精益求精、相辅相成,也促使过程体系更加贴近实际,开发活动更加高效。相信大多数软件从业者看完丛斌博士的书一定能够产生共 鸣。它语言质朴、观点鲜明,反映软件工程领域现状,直击软件从业者的困苦,能够让大家从僵化的“拿来主义”中走出来,真正梳理适合自己的研发过程与体系,聚焦企业价值驱动的活动。“Just Enough”,做真正有价值的需求、真正有价值的开发与支持活动应该是我们每个软件人心中追逐的梦想。
—熊芸,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我认识丛斌博士是从我们单位开始引入CMMI高成熟度管理开始的,至今已经 有 8 年多时间。作为资深的CMMI评估师和培训专家,丛斌博士以他独有的教学方 式和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带领大家进入了CMMI充满魅力的世界,为软件工程学基础理念在国内落地、开花结果做出了努力。近年来,丛斌博士十分关注敏捷开发模式等新的软件开发方法与CMMI 模型、体系、理念的有效融合与实践,促使软件开发过程、方法更贴近实际,使软件开发活动更加有效、高效。 “知行合一”可以说是丛斌博士自己对新型软件开发方法与CMMI 模型相结合的 一次有效实践,他以务实、有效的做法,以朴实、生动的语言,帮助软件开发者、企业获得高效率的软件开发途径,他以自己 30 多年的工作经验洞悉了软件行业开发人 员的困苦,也准备为解决行业难题提供最佳实践。我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书,非常 值得一读!
—张宁红,南京电子工程研究所技术专家
我们处在一个激荡变革的年代,对技术的要求也从支持业务创新发展到了协同业务创新,甚至引领业务创新。任何形式创新的实施,必由具体的技术过程实现;任何管理方法论的引入都被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然而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CMMI成了规范的代名词,却顶上了影响效率的恶名;敏捷承载着高效的期望,最后却可能因质量问题不堪重负。本书在探讨Scrum、极限编程、在CMMI 框架下实施敏捷、看板、新一代精益的核心理念、架构、实践时,紧密围绕核心的“价值”,从理念层面到实践层面都有具体实施的建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在理解新一代精益内在精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找到符合组织个性的有效改进方法,才是符合作者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的最佳实践。
—范宏婷,深圳证券交易所技术规划部体系建设与合规管理组组长
大多数金融组织的 IT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是从 CMM(CMMI)起步的,丛斌博 士作为早期为数不多的CMMI高成熟度主任评估师,以其多年的海外工作经验、对模型的透彻理解、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指导帮助许多客户建立了以持续提升质量和 效率为核心的研发管理体系,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近几年,敏捷、看板等一系列精益研发的实践开始流行,尤其在互联网与创新企业中被广泛采纳。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一些问题自然摆在我们面前:在始终要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的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大环境下,IT 研发该如何转型?如何看待CMMI框架下的稳健的研发体系 与探索式的敏捷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调和还是有融合的空间?我始终认为,任何管理变革都不应以颠覆为代价,这本书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一部敏捷开发的指导书,更是 IT 精益管理转型的点金石、指明灯。
—欧红,招商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 EPG 负责人
软件过程改进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因为在人、技术、流程三者中,人的因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人的认知水平,才能将软件过程改进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游刃有余的境界。 和丛斌博士合作4 年有余,在复杂问题面前,他总是能够快速抽象出问题的关键要素;在具体的实践中,他总是能够提出精准有效的方法,带领我们一步步达到 CMMI四级。非常高兴他将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和思考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形成了本书,从本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实践和方法,更多的是方法背后的“为什么”,而这正是促进人的认知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
—徐凯健,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
本书点破了软件业的一个“行业之问”:符合进度和成本要求的项目就真正成功了吗?丛斌博士结合其丰富的软件行业实践和咨询经验,对Scrum、XP、看板、 CMMI、精益等一系列行业最佳 / 优秀实践进行深入剖析,基于现实操作中存在的问 题和解决方案,让读者知道实践背后的 Know Why 和 Know How。对于软件企业的高层、EPG、项目经理、研发人员,这都是一本非常棒的“桌边读物”,相信我,当你 遇到问题时,随手翻一翻,肯定能有一番收获。
—周成,614 所软件工程部
CMMI体系究竟能够为公司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利益?这是每一个追求高品质的 软件公司管理者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资深的CMMI 高成熟度主任评估师,丛斌博士拥有软件工程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推崇价值驱动,在CMMI落地中倡导 知行合一,将CMMI 框架融合在公司经营目标、绩效管理与日常运营中,真正实现 软件研发过程能力的提升;他倡导在CMMI框架下引入敏捷、精益的思想和优秀实 践,并将二者有效结合,丰富和发展 CMMI内容和方法,并使敏捷开发能够保持良 好的稳定性。相信丛斌博士倾注心力的这本专业力作,将会令广大软件业同行受益 匪浅。
—白静亚,中国电信系统集成公司质量控制部经理
做为一名过程改进、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从业人员,丛斌博士这本新书升级了 我的知识框架,也引发了我对敏捷价值的重新思考。我们的开发团队常徘徊在瀑布和 敏捷的交叉口处,对敏捷充满期待又面临诸多挑战。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也不同于许多教授如何操作敏捷的书,它帮助我们回到初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丛斌博士基于他几十年在教学、咨询、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思考,从实践和理念层面提出具体实施建议,体现了业界对敏捷及精益的最新理解。如果你来自软件开发部门、质量部门、过程改进部门或者PMO,我愿意推荐本书给你。相信它可以帮助你找寻到软件开发的金钥匙,从“邯郸学步”的尴尬中走出来,步入“形神兼备”的境界,实现敏捷的真正价值。
—穆京丽,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办公室总经理
丛斌博士一直致力于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改进,他总是能做得恰到好处。只要 有机会,我都会去听丛斌博士在各种会议上的演讲,因为他的工作总是我所见到的最富于思想性和创造力的。他总是能把复杂问题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丛斌博士在网络、建模和软件领域经验丰富。他的方法既实用又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他总能在 帮助软件组织引入新方法时,做到时机恰当,经过深思熟虑,并考虑周详。作为一个CMMI研究院最优秀的CMMI主任评估师,丛斌博士擅长把组织能力和业界最佳实 践做对比并做出评价。有些人只能把知识局限在很窄的专业领域,而丛斌博士却能从系统角度出发,看到产品、项目和组织的全貌。另外,丛斌博士是我见到的最乐于帮助组织和个人学习进步的人,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益。希望丛斌博士尽快出本书的英文版。
—Bradley Bittorf,雷神公司(Raytheon)跨领域高级主任工程师
我认识丛斌博士是在20 年前一起做CMM评估时,他掌握新东西并形成自己特点的能力及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当Scrum出现时,丛斌博士从其创始人Jeff Sutherland 处学到了其原则及实践,并迅速将其和CMMI结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 Scrum和CMMI五级结合的方法,很多中国企业都从中获得了益处。我很高兴丛斌博士终于有机会将其多年敏捷和CMMI 的经验展现给大众,毫无疑问,这本书将极大地帮助读者避免过程改进中的众多误区,并通过他们让众多软件组织受益。
—John Ryskowski,SEI 第一批主任评估师、高级主任评估师
序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过程改进组
探索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是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主要话题。如何提升质量和产品功能的同时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是许多 优秀软件开发类企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重点,也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根 本。这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代码质量的问题,更是一个从管理学角度上不断优化、创 新、面对需求调整适应的过程。因此,理解和研究新型的、现代化的开发管理模式对 企业及其管理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7 年前后,美国 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的 Humphrey 等人提出了软件能力成熟 度模型 CMM,2000 年正式发布了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
丛斌博士是我们的老朋友,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地把科学、先进的软件工程学 管理方法CMMI介绍到国内来,在国内各个行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幸先行拜 读了丛斌博士的新书《知行合一:实现价值驱动的敏捷精益开发》,深有感触,软件开发的模式和方法很多,再好的方法还必须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效率、效益的才是好的模式和方法。当然,具体到怎么做,还是有技术和技巧可言的,那些对自己企业目前所采用的开发模式、方法不满意,想要改进、变革的朋友们,花点儿时间读读丛斌博士的新书,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这本书通过生 动的语言、形象的故事以及实践案例分析向我们阐述了软件类产品开发模式从传统的瀑布式向敏捷型、迭代型的精益开发管理模式逐渐演变的原因以及带来的价值。软件 (尤其是应用软件)不同于普通的制造行业产品,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投入与管理较为特殊。针对这一特点,本书以客观的态度对比分析了传统模式与新型开发模式各 自的优势与存在问题,结合时代背景与市场竞争的转变,阐述了敏捷型精益开发模式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实际运用中所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关键角色,为有效提升软件 类产品开发效率指明了方向。
2004年开始,二十八所作为国防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供应商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 的 CMMI 模型作为软件研发过程能力提高的标准,近年来我们也不断总结、实践, 以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书中很多内容也是二十八所多年来过程改进的总结。作为一 个实践者与使用者,我们觉得在CMMI框架下,不管是瀑布开发方式还是敏捷方式, 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应用范围,在需求不确定或者频繁变动的情况下,敏捷与迭代的方 法比较有助于快速跟进变化与需求。但是这种方式也需要一定的规范、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操作,保证响应速度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沟通比流程更加重要,同时,在过 程管理中也应加强团队能力的建设。开发方式是“道”,如何应用是“术”,我们的管理需要“术而载道”、根据实际情况在质量与速度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控制 关键风险、提升效率。中国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了思考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知”是基础、前提,“行”是重点、关键,“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必须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知行合一的思想、本书的精髓与我们贯彻 CMMI 模型的过程改进实践不谋而合。
本书面向项目管理与产品开发的操作实际,内容严谨缜密、逻辑清晰,引人思 考,有非常高的科学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虽然讲述与分析的对象抽象性、理论 性很强,但整本书阅读、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内容生动有趣,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 本值得强烈推荐的科学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书籍。
序二:贾建国博士,华为上海研究所质量运营部主任工程师
张双国,原华为 LTE 产品部部长
丛斌博士是软件工程方面著名的专家、大师级人物。他在该领域工作 30 多年, 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视野,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企业咨询经验。
从 2004 年开始,丛斌博士就为华为的多个部门做过基于CMMI流程改进与效率提升的咨询、评估。2012 年到2013 年,我们有幸请丛斌博士辅导华为4G 基站产品 部(LTE PDU)的CMMI改进项目。当时LTE产品正处在快速部署和上量阶段,面对全球几百个电信运营商,产品开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是运营商的需求和网络问题如雪花而至,另一方面是研发团队和流程不够成熟,尚未经受过网络事故 和问题的洗礼。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开发需求多、进度压力大;因为敏捷开发的推行,团队也有重代码轻流程的现象;产品质量问题变得更具挑战性,往往是修改了一个问题却带来更大的问题。在丛斌博士指导下,我们将CMMI 评估项目变成了基于CMMI模型的研发效率与质量改进项目。我们在华为IPD及研发流程框架下,基于CMMI模型及敏捷开发方法,结合LTE业务实际,发起多个改进子项目,梳理改进了产品研发微流程,规范并建立了IT化的过程数据体系,建立了产品流程改进机制。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发效率特别是研发质量获得很大提升,CMMI 评估也获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
近年来,我们4G开发团队持续开展改进活动,在原来CMMI和敏捷开发改进的基础上,积极试点精益看板开发。我们虽有多年从事 CMMI、敏捷开发、精益开发的实践,但是对于这三者的渊源、发展以及在企业实践中的结合仍有很多困惑。知悉丛 斌博士的扛鼎之作,我们非常欣喜。
我们从事新产品开发及软件工程领域20 多年,一直在企业内部从事研发能力改进工作,见证了各种流派的发展:早期的新产品开发方法与模型,如PRTM的PACE,IBM和华为的 IPD ;项目管理的PMBOK;软件工程领域的CMMI,特性驱动开发、迭代开发、增量开发、Scrum 等敏捷开发流派,以及近年来的大规模敏捷、 精益软件开发、精益看板、精益创业方法。这些流派有各自的发展历史,有各自适用的业务场景与产品形态,有各自的突出特点及价值,但也往往代表各派利益,有时显得各说各话。不过,它们都可应用于软件开发,也都在持续创新、顽强生长。流派众 多会对企业内部软件开发能力提升造成很大困惑:企业是要解决问题的,如何在各派 中选择、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形成解决方案,往往是一个大问题。丛斌博士作为软件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对于CMMI、敏捷开发、精益开发有非常深刻的理论见解和丰 富的咨询实践;他历经数年,把软件工程领域的主要代表思想和方法—CMMI、敏 捷、精益在一本书中写出来,相信会对华为以及实施 CMMI、敏捷开发、精益开发的 软件开发企业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丛斌博士强调:“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是如何通过敏捷、精益实践,用低成本实现软件产品的高价值点,时刻把握住软件开发中的核心经济指标,避免盲目追求可能没有真正价值的替代度量指标。” 这正是敏捷与精益软件开发的目标,我们非常认同。
丛斌博士强调本书不是一部学术著作,但本书包含许多软件工程领域的的洞见和创新思想,绝不是市面上不少敏捷、精益开发类书籍的人云亦云。丛斌博士的书讲述敏捷、精益实践,讲述敏捷与CMMI结合,更讲述如何在企业中加以实施以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与质量,支持企业价值增长。这恰如书名—“知行合一:实现价值 驱动的敏捷精益开发”。 丛斌博士在软件工程领域耕耘30多年,既从事软件工程的教 学、理论研究,又从事企业咨询实践,他的多年工作经历也正好体现了“知行合一”。
序三·:王铿,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副总经理
与丛斌博士的相知源于中国银行软件中心CMMI4评估项目,丛斌博士是主任评估师。中国银行软件中心的唯一服务对象是中国银行,目标是为中国银行开发高质量的金融软件产品,支持中国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国内大部分软件企业引入CMMI 评估不同,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引入CMMI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持续进行软件过程改进, 提高软件开发过程能力,提升软件产品质量,更好地为中国银行的业务发展服务。顺利通过CMMI2、CMMI3 的评估之后,CMMI4 评估工作在2008 年遇到了困难,SEI对CMMI高成熟级别的评估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原来的评估师无法满足要求,于是丛斌博士担任了CMMI4评估项目的主任评估师。事实证明,丛斌博士无论是在软件过程改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上,还是对SEI CMMI高成熟度级别评估标准的把握上,都是最优秀的几个评估师之一。经过一年多的辅导,中国银行软件中心于2009年8 月正式通过CMMI4评估,成为中国金融 IT企业中第一家通过CMMI4级评估的 企业。
丛斌博士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的教学、咨询和研究工作,既有美国软件企业的从业和咨询经验,也有较多的中国软件企业的咨询和评估经验。基于对软件工程管理改进 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丛斌博士总能够准确把握软件企业领导者真正关注的焦点, 发现软件过程改进的误区,给出卓有成效的软件实践,为企业商业目标的达成带来巨 大的帮助。
我很早就建议丛斌博士能够把他在软件开发、软件工程方面的经验撰写成书,以便帮助到更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管理人员少走弯路、实现价值最大化。今日受邀作序,欣然以从。
随着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从传统瀑布开发、迭代开发到敏捷开发和精益开发,恐怕很多大型软件企业都经历过一种或多种开发模式的实践。既体会了某种开发模式的好,也体会了单一开发模式的坏;既收获了开发模式转型带来的好 处,也遇到了开发模式转型落地的困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企业面对的客户不 同,客户的需求也不同。如何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找到合适的软件开发模式和软件管理流程与之相匹,恐怕只有围绕着“价值驱动”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
软件开发中永远不变的就是需求的变化,软件企业如何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户需求中解脱出来,从而赢得客户满意,只能从挖掘客户价值上做文章。从这个意义来讲,软件开发模式反而是实现客户价值的一种手段。传统瀑布模式适合较为清晰明确的需求开发,而敏捷开发模式则更适合于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的及时响应。
本书是丛斌博士对软件企业的一大贡献,粗读一遍,受益良多。本书既有对方法、思想、理念的要点解读,又有对错误理解的纠正;既有对不同企业在多种开发模 式间转型的路线指导,也有行之有效的实践建议;更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形象具体地 对比了不同实践中的得与失。正像作者所说:本书不是纯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结合实例讲解操作的书。本书应该会对大部分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软件开发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企业、不同场景下会有不同的方案,唯有围绕 “客户价值驱动”,才能找到软件开发方法之钥。
https://item.jd.com/12204885.html
京东购书网址
《软件本质、敏捷、CMMI、精益 —— 知行合一》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