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扶贫与公知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重提“公共知识分子”[1], 有些共鸣因此随手写点东西。有人说我搞个公众号是想当网红,本质上相当反感。主要原因是公司保护员工安全控制疫情期间的差旅,然后发现我出差申请要SVP去批,于是就干脆开个公众号把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客户设计架构的东西分享出来,包括自己的一些思考,对一些技术趋势的批判等。所以你看我至今不弄什么广告不接什么流量运营的东西,也不扯是非,干干净净的分享技术的东西,竞争对手看了也无妨,毕竟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把一点点微小的工作夸大,而是踏踏实实的去提高它的民众的知识技术水平,所谓技术扶贫,也就是这个道理。
公共知识分子!=公知
1.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这里指的是原意public intellectual
,也就是我常年自嘲的技术扶贫
的意思,引用[1]中的原文:
- 脱离自己的世俗生活和专业的,要追求更大的、出世的、脱离自己利益的理想与抱负
- 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术训练
- 要有极强的智力好奇心
intellectual curiosity
- 要愿意且能够超越传统学科和规范的约束
disciplines and paradigms
- 要能够反思、自省,批判,质疑一切,要不断地超前发展,而不是固步自封,把自己变成某种意识形态或框架的奴隶
- 要有一定的抽离和独立性
detached and independent
,不是为了追求世俗/现世/短期利益(包括完成自己的工作或收到物质奖赏),不是为了要迎合某种东西;也不会受人左右——包括那些一贯支持自己的人。 - 公共知识分子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也不会为了赞美而赞美,更不会出于利益这样做
- 要积极的为自己寻求大的历史观和视野,脱离狭隘性和地方性
provincialism
- 要真正去理解人类和个体关心、关注的是什么。何为人性。关注社会与人类的命运
- 除了科学的精神外,有些人文类的学科是必须的去掌握的。历史、伦理及政治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基本的艺术修养。
- 在此之外,再去追求更广泛的东西。地球的命运。我们的存在。形而上学。
- 公共知识分子的初心和使命是公共的,而不是为了自我、小我。公共知识分子要把知识和信息分享给大众,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唆,而是尝试启发与启蒙,为公众赋能
- 公共知识分子本质上是“道德的”,有一套道德信念和良心,也不会回避重大的道德判断;
- 公共知识分子的行为是公共的,一定会受到挑战与批评,甚至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需要有勇气、宽容与心胸
2.什么是“公知”
国内的公知大多来自于媒体人,记者及各种网红。批判式的思维Crititcal Thinking
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每天都是找国家哪里做的不好,国外哪里香,自己屁事干不了也不愿意去做改变。然后一些有技术的公知
每天却总在造假
和评不评院士
的漩涡中纠纷,一会儿退群,一会儿发表这个申明那个公告。
技术扶贫的原因
公众对技术的好坏缺少判断力
其实原因很简单,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太多的技术错误路线,看到了国家在技术冒进中带来的巨大损失,其它行业不说,就拿自己熟悉的通信业,IPv9
和10进制
网络就不多说了,而WAPI
和TD-SCDMA
实实在在的是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损失。新基建又有大量的技术工程上马,看到大量的骗补
项目触目惊心,一方面是国家并没有那么的富裕,刚取得扶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另一面是所谓的互联网
人拿起镰刀继续制造贫富差距。
这一系列原因还是普通民众对技术缺少判断力。
技术本身缺少公允估价模型
我那些做金融的小伙伴经常吐槽,就你们程序员是非多
说实话,的确如此。本质的原因是就在这里,一个简单的算法可能背后是十年的苦读然后灵光一现,但只有10行代码,你说这个东西如何估值?有些垃圾,干的很辛苦,天天加班搞了百万行代码却带来了工程上的灾难,是奖励还是处罚?而金融业相对就简单多了,每笔交易出资额和收益都明显的放在桌上谈,每个人的身价就是背后机构能调动资源的对等价值。
程序员为了利益通常就变成了另一种公知
到处批判,你这个技术不好,你看Google都没做过呢。另一方面某些高P的人为了自身的价值
,也可以把一些稀疏平常的东西吹成世界第一,等你真的用起来了又不那么的牛逼了。
程序员另一个问题就是民科
特别多,哈哈哈~不批判~自己去找~
不懂分享的行业
批判别人的事情就不说了,继续只说技术本身。
有些话不能说,那是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决定的,再怎么分享也需要遵守法律。除此之外,我一直是乐于分享的,熟悉我的客户都清楚,有些时候竞争对手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也会坦诚的推荐给他们使用,而有些竞争对手的同行交流我也很坦诚。例如前年某保险集采测试,我还在给某对手北研所的一个现场测试工程师讲你们这个是怎么输的,你的体系架构有什么缺点,也给另一个对手讲,你的产品的严重测试缺陷是怎么被我发现的然后被废标的,你们应该回去仔细考虑一下技术上输掉的原因,把商务的事情摆在更低的位置。
本质上,一个行业要充分竞争,公开的竞争才能快速的发展。藏着掖着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技术走向世界需要符合其它各国国情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想有自己的标准肯定是好事。但是有些时候技术的争论上还有国情的考虑。国内的基建好,做很多事情非常容易,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但是出海以后也需要尊重其它国家的国情。有些设计就不是那么的好了。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也需要考虑别人的情况。
有些话点到为止吧,只希望整个行业发展的更好,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不给国家伟大复兴的路上添堵。
某大佬有一句话:
技术本身只是谋生的工具,而艺术才是人活着的意义
Reference
[1]
重提“公共知识分子”: https://mp.weixin.qq.com/s/crBDrjRXDhTyTlf5MBH3lQ
《技术扶贫与公知》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