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我一直挺喜欢人类学家写的书,比如《我们都是食人族》,《礼物的流动》,《萨摩亚人的成年》,理由很简单有意思。因为作为人类学家总能够告诉我们一些其他文明社会的东西,或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重新的审视一下那些我们熟悉的东西。
人类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类这个物种的学问。其实想想就和动物学,植物学差不多,只不过人类这个物种比较特殊一些,在本能的生物属性之上,又叠加了复杂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而因为地域的差异,这种社会、文化属性的差别就会特别的巨大。
那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到底是什么感觉呢?这个我一直比较好奇,之前大概也了解了一些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需要查看非常多的文献,需要去做田野调查,但往往也都只是一个很平面的理解,直到看了一篇帖子,描述了在UCLA的第一堂人类学课,才让我找到了那么一点人类学家的感觉。
一个系里面一百多个学人类学的学生会被分成两组,一组叫BA,一组叫LI。这两组被分别带到两个小黑屋里面,互相不可以联系。
BA和LI的学生们被设定成为两个不同的文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而学生们要做的就是BA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文化“生活”,而LI的学生作为田野调查员,到BA的文明里面去做调研,记下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然后描述出BA这个文明来。当然反过来,BA小组的学生也是做相同的事情。
BA文化是这样的,部落里面没有成熟的语言,只有几个特定的词汇,每个人都有BA牌,并且很好斗,见人就往脸上扇风比谁先眨眼睛,赢了就拿走对方的牌。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去给女王进贡,女王开心了就可以升级成为首领。
在这样的BA文化中,当LI的学生来到这个“部落”时被惊呆了,他们看到了一群拿着牌鬼叫的人,互相扇风。LI的人很有礼貌,试图和BA的人讲英语,但是刚开口他们在“海关”刚换的BA牌就都直接被抢光了。。。
当这个实验结束后,老师会把所有人的调查笔记集合起来互相看,这时候才能发现,想要从观察和记录中去了解到一个文化的运行逻辑是多么的困难。
LI的学生一到BA部落就被吓到了,和他们说话对方也只会乱叫,无法沟通。有的人搞清楚了BA人有斗牌的“风俗”,有的人注意到了有女王,只有几个注意到了斗牌和进贡的关联,但都没有完完整整的描述出这个BA小部落内部的运行逻辑。
而这个人类学的第一课,就告诉想要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人类学家将要面对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黑盒”,作为局外人需要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中去,在这里语言不通,习惯不通,文化不通,就只能够通过观察,融入,去理解这些外在行为中的内在逻辑。
所以很多的人类学家去观察一个民族或者一个部落文明,往往都需要扎根在这个文化中很长时间,有的甚至是十几年。需要学会当地的语言,阅读当地的文献,熟悉当地的各种风俗,从才能从这些表象中,去推测这个民族的内核。
但这样的推测也很难说是一定准确的,提出一种假设往往也需要接受很多人的质疑,需要更多的实践证据去论证。总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人类学家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时,往往也能够从一个独立第三者的角度“冷眼旁观”。也往往能够注意到一些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理出来注意不到的内在逻辑。所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往往让你觉着很新奇,也很深刻。
也许我们终究难以成为一个人类学家,但尝试着体会一下人类学家的视角,是不是也更容易的去接纳一个陌生的文化和陌生的习俗呢?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人类学到底是个什么感觉》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