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多读勤思多写善研
昨天的读书分享会上,准备了不少内容,但基本没说,说的都是题外话。我以为好的分享要么你结合实践谈做法对大家有启示,要么你能谈出新见解新思想。
在其他领域,我们可能无法逃脱法律和习俗的束缚,唯有在读书的王国里,我们才有完全的精神自由。关于读书,我们要顺势而为、借势而起和乘势而上。
读书,如果一开始就不以为然或吹毛求疵或驻足不前,那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最大收益,你要尽量抛弃成见,接纳体会欣赏,你若能沉浸其中,就会体会到无尽的愉悦。
人的一生大多像蒸汽那般虚无缥缈,唯有读书是真实的和值得留恋的。书籍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增长见识,拓宽视野。T·V·史密斯说:“无论多么规矩的人,顶多是个剃净了毛的猴子而已。我们之所以成其为人,完全是我们的传统使然。书籍,正是这个传统的主要象征。”书籍把有限的现在扩展为无限的过去,揭示前人错误,解码人类成功秘诀。有了书籍的帮助,任何事情我们都能做得更好。不过,这样我们与猴子仍然相差无几。二、激励感化并启发我们,使我们获得更美好的前景,这也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我们每个人不论在任何心情中,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但这仍然不够。三、读书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抑制那些狂躁的欲望和冲动,升华我们的灵魂。见识就是素质。脚达不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达不到的地方,精神可以达到。
贫瘠的土地种不出好庄稼,即使土地肥沃也需要精耕细作。一位教师不可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没有职业认同、没有专业精神和教育智慧,是无法成就学生的,也无法带给学生快乐和将来可能的幸福。而这离不开读书,同时要求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必须的生活方式。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不带领教师读书的领导是一种渎职。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不读书,教学没有什么好方法,没有什么新内容,头脑里没有什么新问题,就容易自以为是。人见识不广不行。见不到新东西,目光自会短浅,言谈举止自然庸俗。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厚度也就会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如果教师以其不读书的形象去影响学生,以其空空如也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以其匮乏的信息去与人交流,以其贫乏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教育是容易让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的职业。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要蹲下来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阅读,和学生聊读过的书,低年级孩子的向师性更强,看到老师也读这样的书,阅读兴趣会更高涨。读书不应该只是生活的准备,而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本身。正如有位专家说的那样,只有阅读,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读的广度,改变你生活的内涵;阅读的深度,决定你思想的高低。决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学习的速度小于社会前进的速度,你就是退步者;学习的速度只有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你才可能进步者。
没哪一种方式可以替代看书带给我们的最大快乐。古往今来,全世界的人都一致公认犹太人最聪明,最富有智慧。犹太人的聪明是否和他们的读书有关呢?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小孩则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意在告诉孩子:书是甜的。古代犹太人的墓园也常常放着书本,因为犹太人相信“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他们认为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从不焚书,即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还回答不出来,母亲就说:“孩子,你将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永远跟随着你”。永远属于你自己的只有头脑。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摘记也是我们扩展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手段。读书时进行勾、画、圈、点,摘录下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写批注,写读后感,有空时把读书笔记翻阅整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会有一些令你触动的教育教学案例,记下这些东西,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日积月累就会积累很多的经验。教师每天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那些教学实践中的火花,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出现了矛盾,是怎么解决的?有了挫折,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提供给我们很多鲜活的材料和思路,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不要小看这教学反思,知识经验都是靠点滴积累的。古人所谓“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可谓是经验之谈。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教师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与宁静进行对话,让冲动不断接受理智的批判,让实践不断接受理论的提升。
面对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需要理智地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不能照单全收、靠别人灌输的思想指导教学。教师要培养彻底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怀疑,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有理性思考与判断。当然,怀疑一切并非意味着要否定一切,而是思考一切,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教育教会人思想,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他就丧失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是低效甚或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
传统意义上的只教不研、只教不思的教师根本适应不了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和研究,在学习研究中提升自我。在教研中主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抓住实践中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我们要能够从司空见惯的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第二、要养成敢想——爱写——善改的习惯。敢想,就是要有“不怕失败,不怕露丑”的精神,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对自己确定的问题大胆想象。爱写,就是经常练笔,把自己思考的问题,实践中产生的灵感及时记录下来。善改,就是不断提炼,把成果改得更完美,如此敢想、爱写、善改,常写、常用、常新,一定会日益优秀。第三、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教研工作是一件苦差事,是一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抛弃功利的目的,沉下心来,坚持不懈的多思多想,多学多实践,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有半点马虎和偷懒。只要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有收获有进步。
教学具有研究性,教师应是研究者,这是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性。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关怀学生的品格。教学生一年,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并给孩子的一生打下了基础。教师必须明白自身的责任,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要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应该深层次的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真正理性的尊重学生的需要。此外,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功底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亦呈现多种变化与特性,这就需要教师理性面对和思考。
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在思考基础上的理性分析与研究才会有所收获和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的途径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教师学习、教师研究与教师写作。教师学习是教师研究的基本前提,教师写作是教师研究的动力。“当凭借个人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如果教师学习之后,能够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和发现学校的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算是进入了研究状态”。“没有教师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将不会启动。没有教师写作,教师就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行动研究也不会走得太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教研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凡走过的应该留下足迹,凡奋斗的必然会留下成长。为此,我们还需要记录和写作,需要留下自己的所行所思所得所虑。写的过程使我们体会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充实感,通过写作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和教学,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胡适先生的经验是,“要使你所得的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大凡个人的观念和印象通常是很空泛的,空泛的观念事实上并不是他的私产。但是一个人如他的观念和感想,真正按照逻辑,系统化地组织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观念和感想,才可以说是真正属于他的了。”
《教师要多读勤思多写善研》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