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感悟
好久没写东西,再不写就要凉了…
最近在重读霍华德马克思的《周期》,读的很慢,两年前读的时候还难免有不懂的地方,即使他的两本经典(另一本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是我认为是翻译最好的外文投资书籍,现在重读就轻松多了,很多理念我都能感同身受…
作者分享了一段他们橡树资本的一只杠杆基金在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经历,作者算是比较保守的人,虽然杠杆只有四倍,比传统的杠杆还少了一半,可是后来的次贷危机也把他们逼到了基金崩溃的边缘。
次贷危机之前,类似他们基金里的杠杆贷款很少会低于96美元(100美元的面值),按照借款协议,只有持有的那些贷款平均价格从100美元跌倒88美元的时候才需要追加保证金。可是没想到这种事情很快发生了,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贷款市场价格很快跌破88美元,他们逼不得已,找投资人筹资,来追加保证金。由于很多投资人都非常信任作者的投资能力,也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所以大部人都追加了投资,基金杠杆水平也从4倍降到了2倍,基金的保护层增加了,也就说更不容易落到追加保证金的地步,除非价格跌倒不可思议的65美元。
但是由于外部市场买家严重匮乏,贷款市场呈螺旋下跌,原来大家说的“合理价位”也靠不住了,当他们的持仓组合跌倒接近70美元时,作者决定再次降杠杆到1倍,也就是增加资本金的投入,使基金的权益资本可以完全覆盖基金的债务,这样就可以免除银行贷款协议的条款约束,也就是再也没有必须追加保证金否则平仓的危险了。
结果这时候,很多投资人却犹豫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市场价格一路狂跌,基金清盘,整个市场只有卖家没有买家…所以,这些老的投资人不愿意第二次追加资本。还有的投资人本身也是基金经理,自己的持仓到处有问题,频频救火,早已疲惫不堪。还有一些投资人并不认为是机会,而是可能将其看作:为了捞回损失再拿更多的钱去赌。当然还有的是,没有流动资金可以补了…
作者当时拜访一家养老金投资基金,希望他们能够第二次追加资本金,结果对方连问五六个“但是如果情况变得比这更加糟糕呢?”负面环境导致投资人过度的风险规避,他们对投资仔细检查到无比苛刻的地步,他们的负面假设比十八层地狱还深不见底…
最后,作者自己出钱,补上了这些拒绝的投资人的出资缺口,这只基金就是在一个高度风险规避的时候投资了不良次级贷款杠杆组合,结果这次投资成就了作者这辈子最赚钱的投资。他说:“这种绝佳的投资机会并不是我主动抢来的,而是在贷款价格便宜得简直荒谬的市场情况下,其他人都不愿意投资,白白送给我这个机会。”
这是一个很应景的案例,就像是前一阶段我们的A股和港股市场,我想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道理;
1. 总有你意向不到的情况。即使是作为最厉害的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思也没想到市场会跌到那翻情景。就像是我们中概股的危机,又有谁提前能想到?在预测面前,即使专业的投资人也不比小白准确到哪里去,甚至还不如扔鞋。所以投资靠预测就是个悖论。
2. 慎重加杠杆。很多坏事情,我们过去觉得不可能发生,甚至觉得根本不可能发生,可它就是发生了,对于那些用了高杠杆做投资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世界末日。即使是霍华德马克思若不是他对加杠杠的敬畏,也许早就是损失惨重,更不会有未来的大赢。
3. 你敢逆势抄底吗?即使你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或者你身边有高人指点。我相信大多数有资金的人,都会想着去抄底,也认为是一个好的建仓机会。可是当你抄完,市场继续下跌的时候,你是不是跟案例里的投资人一样,开始变得怀疑和犹豫,还能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大熊市里你不敢买的原因,你看多却从不做多,想法很好身体却很诚实。多数人被套即使有钱只能眼睁睁看着,场外有着大把钱的人却也不敢入场,直到三根阳线改变三观,或者市场真正涨起来了再去出手,那时候倒是不管不顾了,变成了追涨杀跌。另外,即使你身边有最牛的投资人又怎样,你该不信还是不信,就像是作者说的:所有的乐观主义成本都像是被拧干的毛巾一样,一滴水也拧不出来了。这种过度风险规避,也导致你不信任任何人,错过了极佳的投资机会。
我相信也有很多人会“抓住机会”,更多的是为了捞回损失拿更多的钱去赌,其实这类人用“无脑买入”比上面的“有脑不买”可能结果更好,毕竟只要标的选的稍微正确,也是一种摊低成本的方式,未来赚钱也是可能的。但是毕竟这是赌,并不鼓励。很少能够有人能像作者一样,对自己的投资的东西了解,能利用投资人心理和情绪周期,看懂背后的逻辑,然后自信的赚到钱。
更多的一类投资人是实在没钱抄底或补仓了…
4. 逆向投资是投资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是相信根本没有风险,用同样的说法,最安全(也是回报最丰厚)的买入时机,通常是在每个人都相信根本没有赚钱希望的时候。 牛市的时候我们听到很多人说:“风险?什么风险?我看不太可能会出错;到现在一直都很好,不管怎样,风险都是我的朋友,承担的风险越大,我赚到的可能越多。”后来到了熊市,这些投资人完全转变了,换成了另外一套更简单说法:“我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在市场上多挣一分钱,我唯一在乎的是不要再亏钱了,赶紧卖出离场!”人的心里和情绪天生就是这样容易走极端,从过于乐观和风险容忍到变得过于担心和风险规避。这意味着当我们最想买入的时候,反而是最应该小心谨慎的时候,最不愿意买入的时候,反而是最应该激进的时候。
5. 理性的、容易受情绪所控的投资人只能是少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会受市场波动、外部因素的袭扰,哪怕是专业的机构投资人,这是人性,很难避免。反人性、反众人之道、保持理性很难,但可以做到…这也是写作的目的所在…
《《周期》感悟》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