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皆要有度
昨天的外滩金融峰会倒是真的火了一把,IT圈的人大多数在转马老师的话,而金融体系的人很多的在谈另一个话题“中国金融不能走投机赌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循环的歧路,不能走庞氏骗局的邪路。”要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业遵从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原则中,安全性永远排在第一位。
我一直喜欢半开玩笑的说:“所有的金融创新无外乎两点:绕监管和上杠杆”但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马老师的一席话有很多道理,融资难,缺少
健康金融系统,旱的旱死,涝的捞死这也是客观事实,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但是不能去投机赌博。
关于风险管理,我能够深刻的感受到金融从业人员数学不够强,数学系的不懂金融编程能力也较弱,计算机系的也不懂金融。这一块对人的要求非常的高,三者都好的人压根懒得做,自己弄个量化基金自营就好了。而风险管理借助于人工智能,我看到的大量的资料都是征信一类的贷前管理模型,针对贷后管理,风险资产恶化以及市场风险的预测分析这一块是一个非常晦涩的地带,因为这个东西预测准了就能直接撸钱…
其实风险管理并不是像马老师认为的那样,巴塞尔协议是有些很僵化的东西,我最近一段时间考FRM也就是为了更加系统性的了解整个已有的银行风控体系。很多事情我都喜欢了解到已有系统不足的根本原因,然后从这些最根基的地方去寻求解决方案,直接的感受就是:Var和ES的计算也存在于上个世纪算力不足时的简单的统计学近似模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客观上的确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在我看来,还有很多风控技术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丰富的数据和风控很大程度上仅解决了风险分类中的信用风险中的贷前信用风险的问题。市场风险的度量上和底层资产在极端情况下的关联度上升其实现在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虽然有一些模型,但是更多时候还是需要监管层的勇气。
风险控制并不是要将风险降低为零,例如针对商业银行业务中,客观的会承认一定的违约率来给年轻人机会,并且这样的违约率就是Expect Loss,风险控制并不是为了消除ExpectLoss而存在的,更多的是关注于Unexpected Loss.马老师看
到的是蚂蚁金服拥有人工智能的技术,能把违约率进一步降低,因此不需要巴塞尔协议规定的监管资本线约束,可以使得资金的流动率更高,但是对于金融监管而言,这场疫情带来的流动性影响即将暴露出来,几大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我就不多说了。
马老师有一点讲的非常好,那就是关于“填补空白”,我以前也一直说,中国人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了,然后就迷失了方向。以前填补国内空白就可以拿出来吹一辈子,因为前面有确定的路去走风险小了很多。
但当你成为一个领先者后,就要心胸更加开阔的去接受现在的迷失,包容对未来的探索,而这些东西需要成熟的风险投资来担当,而不是单纯的把这些风险承担能力推向银行。
其实我所见到的很多银行,特别是大行已经在开始调转船头了,例如我上周拜访的一家独角兽第四范式就有四大行的入股,金融界在对于新技术的追求上丝毫不亚于蚂蚁,只是体量太大,转身稍微有点缓慢罢了。
其实任何事,都是分寸之间的艺术,再好的东西都要适可而止,你看当年的MBS带来的次贷危机,以及未来几年由ETF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崩盘,任何的金融创新都有代价的。
关于金融创新,两个月前我写过一个文:“Fintech,Intuitive”.其实马老师说的中国没有金融系统本质上是在讲投资端资产标的单一,容易一窝蜂扎堆产生风险。其实本质上就是缺少一个跟个人投资意图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千人千面,化整为零才是出路,金融科技并不简单的局限在借贷类业务上和违约风险评估这些风控业务上。更多的是把单一储蓄型的投资改变到多种金融产品的投资上,并动态的适配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通常的金融产品收益要么是线性的,要么是固定的,就连一个贷款是否为LPR浮动都有那么多人争论是不是换,主要还是利率互换合约等这样的衍生工具门槛较高,
这便是传统的金融业产品的缺陷。
这样的线性收益率曲线很大的影响了一般投资者的选择能力,为什么不直接根据投资人对资金的预期收益曲线来设计产品呢, 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股/债/衍生品的标准合约去合成比较丰富的收益率曲线。
即基于资金收益率意图的金融产品供给?
结构性存款应该是这类产品的一个开端,不过最近好像已经xxxxx…..
当然这些东西其实很多地方针对高净值人群已经有了一些投顾产品来构造奇异期权实现了。如何实现普惠金融,像余额宝那样人人都可以买才是金融科技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毕竟那些投顾也是标准的模型算一遍,何不交给机器呢?同时又可以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把对冲等复杂的手段和行权等复杂的交易流程整合成一个产品。随手贴几个几年前记的笔记:
很多人其实投资一个标的的时候,通常是明确的知道自己接受多少损失的,但是很多时候苦于没有对冲的标的,或者对冲的资格。期权期货有明确的开户资金门槛,而期货合约通常价值较高不太适合大量的散户做对冲,市场上又没有一些mini 股指期货,期权通常考试非常复杂,交易也需要很多计算,因此这两部分构成了较高的门槛。
所以很多韭菜们,把盈利的变成亏损的,把止盈的变成割肉的,把亏损的变成穿仓的。要是能穿上鞋谁愿意果奔呢?
复杂的希腊字母一般人谁搞得明白?更不要说对冲了。
当然衍生品本身是受到严格监管的,同时流动性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这一类智能投顾的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会非常难。
但是通过控制C端流动性和杠杆率这类风险是实际是可控的。
关于余额宝2.0的假想:其实我们需要一个基于资金收益率意图的基金设计
通常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更加直观的web购买页面,客户选择基准对标标的物,例如ETF300,然后选择调整在ETF300 +- 50%中以每间隔1%或者更细颗粒度的方式让用户调整期望的收益率曲线。
这一点上类似于很多音乐软件的均衡器的处理方式,例如喜欢低音的,低音做一些增益,根据口味来自定义,
而同样针对资本市场收益,喜欢看空的可以在跌的地方做一些可选增益,或者保本看的很重的在下跌段负增益,每次选择都是一个后台的根据约束构造可行投资组合的迭代过程。
有人说我全部
都选正增益,那么很简单啊,输出误解调灰一些按钮就好了呀(臣妾做不到呀~)
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要考虑宏观上由杠杆率约束和各种权利金约束等构建,例如客户选ETF300 +1%的时候收益率限制范围只有-1.5%~1.5% 并扣除x个bp的权利金,这样一方面也符合了政府监管的需求控制了杠杆率,另一方面可能也就把期权等产品分散化的卖出去了,而最终客户不需要了解里面的金融产品是什么,根据定好的收益率曲线和平台签订一个合同就好了,这就是基于资金收益率意图的产品设计流程,例如有些客户希望收益率并不是那么高,可能债的配置比率高一点,或者有的人非常在意本金,但是又比较在意股票的收益,可能就是给他这样的资金曲线配置一个债+认购期权的方式实现。
金融业遵从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原则中,安全性永远排在第一位。而基于解决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创新和高风险分担的金融新零售和供给侧改革才是重点,本文提供了一种余额宝2.0的思路,也就是通过个人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喜好来构建基金产品的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性并在结构化资产形成的过程中给高风险投资融资。
通常高风险投资不接受散钱,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监管制度使得一般投资者无法参与到这样的市场,但是每个人投个百来块钱就是一个千亿级的大基金了,即便是全部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也无伤大雅。我们需要余额宝2.0这样的金融产品,来解决通过银行隔靴搔痒的弊病,同时也给更多的年轻人机会。我坚信这样的金融产品才是未来。
《金融创新,皆要有度》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