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比谁命长
我一直以来都说,金融是一个一辈子的游戏。
股市是一个一辈子的游戏,有些人玩了一两年便玩不下去了,有些人玩了10年还在看K线。 所谓一年五倍比比皆是,五年一倍风毛菱角当是如此。对市场有敬畏之心,步步如履薄冰,但也要有一些勇气去承担一些风险。 任何一个游戏,活下来才是最根本的目标,后面才是如何玩的好。
zartbot.Fin,公众号:zartbot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概率确定性
如同前几日说人生如同一个回购,说长就是一个债券,守住不违约是底线。中国很多人只是经历最近十年一个扩张的周期罢了,有些飘飘然,下行去杠杆的苦和泪还得慢慢的去体会。有个动物上市被暂停了,局外人没有任何评判的资格,所有的猜测都是臆想罢了。只是说几段话:
双十一已经没有购物的欲望了,也就买了差不多1500块钱的书而已,其中有一本巴塞尔协议三的翻译版本,评价任何事情前,最好先去了解这个东西本身。
网络小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有些要求,例如原则上属地管理这个是为了增加后期违约的处理,做属地化隔离降低群体性风险。而杠杆率的要求如下:
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
其实这也来自于巴塞尔协议三中的一些规定,关于其他零售风险暴露的无担保的风险暴露的LGD设置为30%,所以会要求小贷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条线来自于历史上大量的贷款违约记录的结果,并不是拍脑门画出来的,银行和监管层之间的博弈数十年前就一直在了。
而对于自然人单户贷款余额的限制,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太明显的过分的地方,30万和三年年均收入的1/3取下限也是审慎的。那么是什么导致马老师的当铺理论呢?又是万恶的资产证券化。
对比2008年次贷危机,
这次监管的
重点和杀手锏实际上在
监管资本要求上
,
蚂蚁同样使用了当年的资产证券化
的方式,
花/借
贷出去的打包成ABS卖,
卖了以后又放。
最终2017年监管调查发现蚂蚁两家的
杠杆率100倍。
当然作
为一个平台可能自己想无所谓啊,
最终
买了ABS
的
机构倒霉咯
,平台又没什么事。
而且对比次贷期间金融机构乱放房贷,其实蚂蚁的放贷端是非常审慎的
,资产质量理应
好不少。
“我技术牛逼所以我要上杠杆,你们技术low所以你们需要监管资本金的要求”,这就是马老师怼巴III的逻辑,看上去没问题,问题出在哪?
事前贷款审计模型仅有利于缓解预期损失,过滤掉那些高频低额的违约者从而降低整个资产包的平均贷款利率做到普惠,但非预期损失一定需要经济资本来覆盖的饿,似乎阿里并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和缓释策略。
对于事前审计,马老师在说银行是当铺的时候,几大行投资的第四范式这家公司了解一下, 人家玩起AI来丝毫不比马老师家的差。而对于事后的非预期损失,为什么难以处理呢?说个形象点的案例,例如你在谈恋爱的时候当着女朋友的面去看别的小姐姐,这种就是知道要损失,但是不知道是买个包就能解决呢,还是最后就真的违约分手了?所以就有了经济资本的需求,当然像我这种“穷一直以来是我保持良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经济基础”就不多说了…
同样
贷后的底层资产风险例如物价飞涨20%工资收入下降30%这样的场景下消费贷有多少违约真的难以估计。
我大概估计了一下
,
蚂蚁上市募集资金按照小贷新政
很大程度上要被用去作为
资本金补充,现有资本金缺口
估计在12
00亿
RMB以上。
而这一次的上市
之匆忙也是监管层为了化解这一
风险做的稳妥的处理,转移风险,
无奈一个讲稿把小船搞翻了。
接下来的日子,估计就是花呗/借呗开始去杠杆的痛苦过程了。。。要不先把阿里云和菜鸟先上市了来缓缓?
或者公开一些蚂蚁的处理Unexpected Loss的经验模型来帮助监管层降低巴塞尔III中对于监管资本的要求?
对未知的东西保持敬畏之心,敬畏专业,敬畏风险。
《金融是比谁命长》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539.html